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09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长期留置尿管,拔除前要先夹闭尿管吗 - 数字报刊系统 脑血管支架手术后的护理 护士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长期留置尿管,拔除前要先夹闭尿管吗 鼻出血的护理方法 留置导尿的适应症和护理要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期留置尿管,拔除前要先夹闭尿管吗

留置导尿是一种最基础、最常见的治疗操作,它是指将导尿管置入膀胱,使尿液排出体外,在急诊和危重病人的救治、手术前后以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早在1936年就提出了拔除导尿管前夹闭尿管的概念,旨在提高患者的膀胱感觉及功能,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增加患者不适及长期并发症等问题。

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在病情好转可以拔除尿管时,是否需要先夹闭尿管呢?临床上常见的做法是先夹闭,再拔管。

夹管程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拔管前一次性夹管,至病人有排尿感觉时在夹闭状态下拔除导管,称充盈式拔管,其理论基础是:膀胱肌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膀胱内压来控制排尿过程 。拔除尿管前先夹闭导管,尿液逐渐充盈膀胱,病人感觉到尿意,此时膀胱内压增高,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在此状态下拔管符合膀胱顺应性,有利于正常排尿反射的建立。

另一类为间断夹闭、开放导管,循环一定周期后拔管,称训练式拔管。其理论基础是:模拟正常排尿过程中膀胱的充盈和排空,以达到预防拔管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目的 ,当应用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尿液时,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均处于休息状态,因此,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模拟正常的排尿循环维持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以促进拔管后膀胱生理功能的恢复。

那么,夹管都有效果吗?我们知道,判断夹管干预有效性的标准膀胱功能是否恢复,具体包括: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再插管率(或者自然排尿成功率),以及病人主观感觉如排尿时有无疼痛、烧灼感、漏尿、排尿不尽等。

在有关充盈式拔管方法的研究中,结果指标仅涉及首次排尿时间及再插管率(或自然排尿成功率)。首次排尿时间在国内研究中,被定义为“拔管后至自行排尿的时间 ”,3项研究结果均显示干预组较短;但其在国外研究中,首次排尿时间则被定义为“夹管至自行排尿的时间”,因此研究者们认为,应以夹闭导管作为膀胱开始充盈的时间节点,结果显示,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再插管率(或自然排尿成功率)的比较中有两项国内研究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果,另2项研究中再插管率(或自然排尿成功率)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有关训练式拔管方法的8项研究中,4项研究发现组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亦即此项干预措施没有显示出任何优势或劣势。在3项研究中,夹管干预不但没有对膀胱功能恢复产生促进作用,而且带来负面效果。仅在一项对神经外科病人进行的研究中,该项干预措施显示出积极效果。

留置尿管是全身麻醉后进行排尿的一项公认的护理措施,但对于是否使用夹管法仍有很大争议。有国外文献结果显示,长期留置尿管拔除前先夹闭尿管对尿路感染、首次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首次排尿量、排尿障碍发生率、重置尿管发生例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一些学者认为:在拔除尿管的时候,首先要夹住导管,当病人感到膀胱充盈时,才会开放引流,这样可以降低因为直接引流开放拔管而导致的尿道粘膜损伤。在拔管之前,不管是不夹闭导管,都不会影响到膀胱功能的恢复,但是如果夹闭导管的话,可能会造成留置尿管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①病人小便感觉不精确:病人在术后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主观感觉降低,有小便感觉但不能及时汇报;

②护士的动作不够快:因为护理工作比较繁重,所以护士吩咐病人有尿意后汇报,而病人在汇报后,不一定能第一时间去处理被夹闭的尿管,这就造成了长期留置,也就加大了感染的几率。所以,对于短期内需要留置尿管的病人来说,在拔出尿管之前,并不需要再进行尿管的操作,因为在拔出之前,可能会增加尿路刺激症状的出现,所以并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可见,拔除前是否要先夹闭尿管,需要护理工作者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病人需求作出对病人最有利的决策。

(靖西市人民医院   吕蔚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