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为人们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加优质,但是仍然会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预防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
切断感染链
通常情况下,出现院内感染这种情况有三个必备条件,具体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其实际上也是“感染链”。护士明确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对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干预,达到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目的。
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对“无菌技术”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到其是预防院内感染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不仅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也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旦存在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情况。基于此,护士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认知能力,保证具备较强的无菌操作自觉性和持久性。
防止输液中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主要内容是指输入人体中存在的可游动、不溶性外源物质,如玻璃屑和微生物碎片就是典型代表。不仅难以被机体代谢和消除,也会增加微小血管堵塞的概率。这样就会出现发热这种类型的输液反应,也会损伤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血管内皮。一般产生微粒的原因与穿刺针头结构和粗细程度不存在关联,而使用次数和进针角度才是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因此,护理应使用一次性针头,保证针头刺入瓶塞时斜面处于向上的状态,保证与瓶塞呈直角,针柄和瓶塞之间呈60°-80°。
护理按照要求做好上述工作之后,也要明确定多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割锯安瓿颈部1/3周径。
使用75%酒精棉球对颈部进行擦拭,不仅能够达到消毒的目的,也能将割据面上的玻璃微粒清除干净,防止掰开的时候处于负压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吸入药液内的情况。
安瓿掰开后不能进行摇晃,避免发生掉到液面上的玻璃微粒沉到底部。此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污染药物的现象,极易被注射器吸入,从而形成玻璃微粒。
手不能成为院内感染的媒介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洗手能够避免因操作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这种方式在提高院内感染预防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护士可以通过使用肥皂液并在流动水进行搓洗手一分钟,有利于降低护士双手的菌落。通过简单有效的洗手,可以将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清除干净,此外,护士不能佩戴首饰,特殊情况下自我保护佩戴手套,一定要保证一病人一副,并且一次性手套使用之后需要一次性丢弃。
合理处置污物
病人每次使用脸盆、大小便器、药杯后定期消毒和终末处理,同时保证处于干燥状态。听诊器的带菌率比较高能够达到80%,以葡萄球菌类菌株为主,其中50%菌对常用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一旦出现听诊器不洁的情况,就会增加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这就要将清洁工作落到实处,如使用酒精擦拭听诊器或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护理开展日常护理工作时,需要保证工作服清洁,弯腰或是俯身时避免工作服接触病房,防止发生污染的情况。
病人的床上用物应及时更换,并要放在医院指定的污染被服桶内。
护士需要规范使用输液器和注射器针头这些类型的一次性物品,真正做到及时消毒和毁形,保证符合无公害处理要求,避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处置病人排泄物和渗出液等污物期间,护士自身需要戴好手套。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废弃污物而言,需要封装入袋之后再携出病房。总之,通过做好这些工作可以显著提高污物处理效果。
重视并应用隔离技术
传染性隔离、保护性隔离是两种比较关键的隔离技术。对于“隔离”这项措施而言,具体的应用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媒介物中扩散。隔离期间需要注意病人的身心反应,并将最低限度、必要的隔离方法应用其中,同时向病人家属解释,获取相应的支持。
总而言之,预防院内感染护士作用十分重要。这样既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也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从而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