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选对鞋子:为髋关节运动加道保险 - 数字报刊系统 脑梗后手不灵活,康复训练来助力 肌性斜颈宝宝的物理治疗方法 选对鞋子:为髋关节运动加道保险 儿童麻醉,家长最该知道的那些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对鞋子:为髋关节运动加道保险

作者: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何金妮


髋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连接着躯干与下肢,在行走、跑跳等日常运动中承担着传递力量、维持平衡的关键作用。它的稳定性不仅依赖自身的骨骼结构和肌肉力量,还与下肢的受力状态密切相关 —— 而鞋子,正是影响下肢受力的 “第一道关卡”。选对鞋子,能为髋关节构建一层隐形的保护屏障;选错鞋子,却可能成为髋关节损伤的潜在诱因。

髋关节为何“依赖”好鞋?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周围有关节囊和韧带保护,能承受较大垂直压力。但运动时受力更复杂:行走时地面反作用力沿下肢传导至髋关节;跑步时该力可达体重的 2-3 倍,若方向异常,易致髋关节周围肌肉疲劳或关节磨损。

鞋子的核心是 “优化力的传导”:合适鞋底可缓冲冲击,减少髋关节震荡;贴合足型的鞋能引导下肢保持中立力线,避免髋关节因受力偏移过度磨损。临床显示,长期穿不合适鞋子的人,髋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关节疼痛发生率更高。

三类“伤髋”鞋子要避开

1.鞋跟过高或过低的鞋子

鞋跟高度直接影响髋关节的受力角度。鞋跟过高(如超过 5 厘米的高跟鞋)会迫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平衡,骨盆会向前倾斜,髋关节处于过度屈曲状态,后方韧带和肌肉持续被牵拉,易引发酸胀甚至疼痛。鞋跟过低(如完全平跟的拖鞋)则缺乏对足跟的支撑,行走时足跟落地冲击直接上传,增加髋关节的震荡负荷,尤其不适合长时间行走。

2.鞋底过硬或过软的鞋子

鞋底过硬(如塑料底的硬底鞋)几乎没有缓冲能力,地面反作用力未经衰减直接传导至髋关节,长期穿着可能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鞋底过软(如鞋底可随意弯折的 “踩屎感” 鞋)则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行走时足弓塌陷,下肢力线偏移,髋关节需要不断调整来维持稳定,易导致关节周围肌肉疲劳。

3.鞋型过窄或过大的鞋子

鞋型过窄(如尖头鞋、过紧的皮鞋)会挤压前足,迫使脚趾蜷缩,足弓无法正常发力,进而导致下肢力线向内侧偏移,髋关节承受额外的内旋力,长期可能引发髋臼边缘的过度磨损。鞋型过大(如不合脚的拖鞋、尺码偏大的运动鞋)则会导致足部在鞋内滑动,步态不稳,髋关节为代偿平衡而出现不规则的受力波动,增加扭伤或慢性损伤的风险。

科学选鞋的“黄金标准”

1.从鞋型开始:贴合足型是基础

选择鞋型时,需确保三个关键点:鞋头有足够空间,站立时脚趾能自然舒展,不顶压趾甲;鞋腰(足弓部位)贴合足弓,用手按压鞋腰两侧,能感受到对足弓的支撑但不压迫;鞋跟稳固,左右晃动鞋子时,鞋跟不应出现明显变形,高度以 2-3 厘米为宜 —— 这个高度既能缓冲冲击,又不会改变髋关节的正常受力角度。

2.看鞋底:支撑与缓冲需平衡

鞋底材质以 “有弹性且不易变形” 为优。可通过两个简单测试判断:用手指按压鞋底中央,能轻微凹陷且松手后迅速回弹,说明缓冲性合格;将鞋底弯曲,在足弓对应位置能感受到一定阻力,说明支撑性足够。此外,鞋底纹路应清晰且深浅适中,避免在光滑地面打滑导致髋关节突然受力扭转。

3.按场景选择:运动与日常有区别

日常通勤以 “稳定支撑” 为主,推荐选择带轻微足弓支撑的休闲鞋,鞋底硬度适中,鞋型宽松透气。运动时则需根据运动类型调整:快走或散步可选择缓震型运动鞋,鞋底中部有一定弹性;跑步需选择专业跑鞋,根据足弓类型(正常足、高足弓、扁平足)选择支撑型或缓冲型;登山、徒步则需选择鞋底纹路深、鞋帮稍高的户外鞋,增强脚踝稳定性,间接减轻髋关节的平衡负担。

选鞋之外:保护髋关节的细节

选对鞋子后,还需注意 “动态维护”:新鞋穿着前可先在室内试穿 1-2 小时,观察是否有局部压迫或步态不适;运动鞋的使用寿命通常为 500-800 公里(或 6-8 个月),当鞋底纹路变浅、弹性下降时,即使外观完好也应更换;若存在足弓异常(如扁平足、高足弓),可在医生指导下定制足弓鞋垫,与合适的鞋子配合使用,进一步优化下肢力线。

无论鞋子多合适,都不应长时间连续穿着。建议每行走 1-2 小时休息 5-10 分钟,活动髋关节,放松周围肌肉;日常搭配髋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靠墙静蹲、侧卧位抬腿),增强肌肉对关节的保护能力,与合适的鞋子形成 “双重防护”。

总之,一双合适的鞋子,或许不会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却能在日复一日的运动中,为髋关节提供持续而温和的保护。记住:保护髋关节,从脚下的一双好鞋开始 —— 这是最简便,也最易坚持的健康投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