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内科调治失眠的新思路 - 数字报刊系统 血糖波动大,医学检验揪出糖尿病“元凶” 科学修复盆底肌松弛,让产后妈妈不再“尴尬” 鼻窦炎总不好,微创手术轻松解决 中医内科调治失眠的新思路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内科调治失眠的新思路

作者: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中医科 黄明宇

“凌晨两点还在数羊,白天昏沉像踩棉花”“明明身体很累,脑子却像放电影停不下来”……不少人被失眠缠上后,要么硬扛,要么依赖助眠药物,却忽略了中医内科对失眠的独特调治逻辑。中医认为,失眠不是“单纯睡不着”,而是身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的“信号”,调治核心不是“强制入睡”,而是“从根上理顺身体”,让睡眠自然回归。

中医逻辑:失眠是“阳不入阴”的失衡信号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核心病机是“阳不入阴”。白天阳气主导,人清醒;夜晚阴气主事,人安睡。若阴阳衔接出问题,或脏腑功能紊乱挡住阳气入阴的“通路”,就会引发失眠。常见的失衡类型有4种,症状和成因各不相同。

心脾两虚型:多为长期劳累、思虑过多者,除失眠外,常伴头晕乏力、脸色苍白、记性差,甚至半夜醒后难再睡。因“心藏神、脾生血”,脾虚无法生血养心,心神失养便难以安睡。

肝火扰心型:多见于压力大、易生气人群,失眠时多心慌烦躁、口干口苦、多梦(多为紧张或吵架的梦)。肝火过旺“扰动心神”,使心神持续兴奋,无法平静入眠。

痰热内扰型:常与爱吃油腻、甜腻食物有关,失眠时伴胸闷腹胀、头脑昏沉、口苦痰多。食物积滞生“痰热”,阻塞气机,把阳气“顶”在体外,导致阳不入阴。

心肾不交型:中老年人或长期熬夜者易出现,除失眠外,还会心烦、手脚心发热、口干、腰酸腿软。“心阳在上、肾阴在下”,二者本应相互配合,一旦脱节,阴阳失衡便引发失眠。

中医调治的3个核心思路 

辨证施治,不“一刀切”

中医调治失眠从不“千人一方”,而是根据体质和失衡类型,通过“辨证施治”帮身体找回平衡。

   1. 中药调治:按“型”配药,理顺脏腑

  中药并非简单堆砌“安神药”,而是针对不同证型精准发力。  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类方剂,以党参、黄芪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让心有血养、脾能生血,心神自安。

肝火扰心型:用“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以龙胆草、栀子清肝火,柴胡、白芍疏肝气,肝火降则心神宁。

痰热内扰型:用“温胆汤”,以半夏、陈皮化痰,竹茹、枳实清热,清除体内痰热,为阳气入阴“扫清障碍”。

心肾不交型:用“交泰丸”,以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阳,像“搭桥”般让心阳与肾阴重新配合,阴阳衔接则睡眠稳。

注意:中药需专业中医师辨证开方,切勿按症状自行抓药,避免加重不适。

2. 非药物调治:激活身体“自调力”

   温和的非药物疗法适合日常调理,还能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针灸/艾灸:针灸常选“神门穴”(手腕内侧)、“三阴交”(脚踝内侧),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艾灸适合怕冷失眠者,灸“关元穴”(小腹)、“足三里”(膝盖外侧),补阳助眠。

穴位按摩:睡前按揉神门穴(1分钟,有酸胀感)、涌泉穴(脚底前1/3处,按至发热),可放松神经、引阳入阴。

耳穴压豆:在耳朵“心”“神门”“皮质下”等穴位贴王不留行籽,白天按压刺激,通过耳与脏腑的关联调理心神。

   3. 生活调护:“七分养”比“三分治”更重要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不良习惯是失眠的“推手”,调整习惯本身就是调治。

   调饮食:睡前别吃太饱、不喝浓茶咖啡(助阳);心脾两虚者可吃红枣、桂圆;肝火重者喝菊花茶;痰热重者少吃甜腻,喝陈皮水化痰。

调作息:遵循“昼夜节律”,晚上10点半前准备入睡(此时阴气盛,利阳气入阴),早上6-7点起床(顺阳气升发),周末不打乱生物钟。

调情绪:“怒伤肝、思伤脾”,情绪差会加重失眠。睡前练5分钟腹式呼吸(慢吸慢呼,腹鼓腹瘪),或听轻音乐,让心神从焦虑切换到平静。

失眠别硬扛,中医调治需耐心

很多人期待“一次见效”,但中医调治像“慢火熬汤”——中药需时间理顺脏腑,习惯调整需时间养成。慢性失眠(超过3个月)通常需1-2个疗程(每疗程2-4周)才见明显改善。

若失眠已影响白天状态(如头晕、注意力差),别硬扛也别盲目用药,可尝试中医内科调治。中医的目标不只是“能睡着”,更是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从根源上告别“越累越睡不着”的循环,找回安稳好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