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科学修复盆底肌松弛,让产后妈妈不再“尴尬” - 数字报刊系统 血糖波动大,医学检验揪出糖尿病“元凶” 科学修复盆底肌松弛,让产后妈妈不再“尴尬” 鼻窦炎总不好,微创手术轻松解决 中医内科调治失眠的新思路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修复盆底肌松弛,让产后妈妈不再“尴尬”

作者:永福县人民医院 韦金凤

你是否在产后经历这样的瞬间:打喷嚏时突然漏尿,咳嗽时手忙脚乱找纸巾,或感觉阴道松弛、性生活不再和谐?这些并非“生完孩子就这样”的必然结果,而是盆底肌发出的求救信号。别忽视,更不必羞于启齿——科学修复,让身体重归掌控。

盆底肌支撑与功能的关键

盆底肌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像一张有弹性的“吊床”,封闭骨盆出口。其主要功能包括:

1.支撑器官:承托子宫、膀胱、直肠,防止下垂。

2.控制排泄:通过收缩尿道和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排便。

3.维持性功能:参与性反应,影响性生活质量。

4.稳定骨盆:与核心肌群协同,维持躯干稳定。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肌承受压力最大的时期。胎儿增大使盆底长期受压,分娩过程,尤其是产程长、胎儿大、使用助产器械等情况,可能导致肌肉或神经损伤,造成力量下降、协调性变差,即“盆底肌松弛”。

“尴尬”症状的背后,不只是漏尿

盆底肌松弛表现多样,远不止压力性尿失禁(如咳嗽、大笑时漏尿)。其他常见问题包括:

1.盆腔器官脱垂:感觉下腹坠胀、阴道有“肿物”脱出,严重时可突出于阴道口外,多为膀胱、子宫或直肠移位。

2.排便障碍:可能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甚至大便失禁。

3.性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女性感觉阴道松弛、性交疼痛或快感减弱。

4.慢性盆腔疼痛:盆底肌张力异常可能与某些慢性盆腔痛相关。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健康,更可能对心理、社交和亲密关系造成困扰。症状出现时间不一,可能在产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显现,并随年龄增长、绝经、慢性咳嗽或便秘等因素加重。

科学评估是修复的第一步

面对盆底问题,首要的是专业评估,而非自行判断或盲目锻炼。评估通常包括:

1.病史询问:医生了解分娩史、症状及对生活的影响。

2.体格检查:通过妇科检查观察有无脱垂,并评估盆底肌的静态支撑力和动态收缩能力(主动、快速、持续收缩)。

3.盆底肌电评估:利用生物反馈仪,客观测量肌力、耐力、疲劳度及协调性,提供量化数据。

4.尿动力学检查(必要时):评估膀胱功能,明确尿失禁类型。

准确评估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基础。多数轻中度问题可通过非手术方式有效改善。

系统修复,从基础到进阶

盆底肌修复应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方法,通常遵循“非手术优先”原则。

1.盆底肌功能锻炼(凯格尔运动):这是最基础且核心的修复手段。关键在于正确性。许多女性误将收缩肛门或憋气当作锻炼,实则无效甚至有害。正确方法是:想象同时收缩尿道、阴道和肛门(如同憋尿和提肛的动作),将盆底肌向上向内收紧,保持3-5秒后放松,放松时间至少与收缩时间相等。每天进行多组练习(如10-15次/组,3-4组/天)。初期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借助生物反馈或肌电图确认动作准确性。

2.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传感器将肌肉收缩信号转化为视觉或听觉提示,帮助患者学习正确收缩,提高锻炼效率。

电刺激疗法:通过微弱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增强力量,改善功能,适用于肌肉感知差或无法自主收缩者。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体重可减轻盆底负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避免长期腹压增高;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充足饮水和规律排便改善便秘,杜绝用力排便。这些日常习惯能有效降低盆底压力,防止损伤加重,为康复创造有利条件,是长期维护盆底健康的基础措施。

4.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脱垂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尿失禁,手术是有效选择。常见术式包括阴道修补、骶棘韧带固定、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等。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并实施。

预防与早期干预贯穿始终

盆底健康维护应贯穿孕期、产后及整个生命周期。

孕期:学习并练习凯格尔运动,增强肌肉,为分娩准备。

产后:无论顺产或剖宫产,建议产后42天复查时进行盆底功能筛查。发现问题应尽早干预,此时修复能力强,效果更佳。

长期:将盆底肌锻炼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习惯,是预防远期问题的关键。

总之,盆底肌松弛并非难以启齿的“尴尬”,而是需要科学对待的常见健康问题。通过正确认知、专业评估和系统修复,绝大多数产后妈妈都能有效改善症状,重获健康与自信。关注盆底健康,是关爱自己身体的重要一步。如有疑虑,请及时咨询妇产科或盆底康复专科医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