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和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无论是热液、火焰、蒸汽,还是接触高温物体,都可能造成皮肤损伤。在意外发生时,正确的紧急处理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有效减少组织损伤,避免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烧烫伤分度:先判断,再行动
急救前需快速评估伤情,根据皮肤损伤程度分为三度——
Ⅰ度(表皮层损伤)——
皮肤红肿、疼痛明显,无水疱(如轻度晒伤)。
Ⅱ度(真皮层损伤)——
浅Ⅱ度:水疱饱满,疼痛剧烈,创面潮红;
深Ⅱ度:水疱较小,皮肤发白或呈红白相间,痛觉迟钝。
Ⅲ度(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皮肤焦黑、炭化,呈皮革样,痛觉消失。
处理原则:Ⅰ度、浅Ⅱ度可自行处理,深Ⅱ度及Ⅲ度需立即就医。
黄金5分钟:紧急处理五步法
在明确伤情后,若属于轻度烧伤且无需立即送医,应立即采取 “冲、脱、泡、盖、送”五步法进行紧急处理,这是经过全球烧伤学界验证的有效急救方案。
“冲”是整个急救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旦发生烧伤烫伤,要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受伤部位,持续 15-30 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带走局部热量,减轻热力对深层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能有效缓解疼痛。冲洗时需注意水流不宜过急,避免直接冲击水泡导致破裂;水温以接近室温为宜,避免使用冰水,以免冻伤组织。
“脱”即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在冷水冲洗后,皮肤和衣物之间可能因汗液或渗出液黏连,此时需用剪刀沿着衣物边缘剪开,避免强行拉扯导致皮肤破损。若衣物已与皮肤紧密黏连,切勿强行剥离,可保留黏连部分,待就医后由专业医护人员处理。
“泡”是指将受伤部位继续浸泡在冷水中,时间约10-15分钟。这一步能进一步缓解疼痛,稳定局部组织状态。但对于面积较大的烧伤(超过体表面积 10%)或儿童、老年人,不宜长时间浸泡,以免因体温过低引发休克。
“盖”即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质布类轻轻覆盖受伤部位。覆盖的目的是保护创面,减少外界污染和摩擦,同时能吸收少量渗出液。注意不要使用棉花、绒毛类物品,以免纤维黏附在创面上增加感染风险;也不要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这些物质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污染创面,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送”即根据伤情决定是否需要送医。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送往就近的烧伤专科或急诊科:烧伤面积较大(成人超过 10%,儿童超过 5%);烧伤深度较深(出现三度烧伤表现);涉及面部、眼睛、耳朵、呼吸道、双手、双脚或会阴部等特殊部位;伤口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加剧、流脓、发热等);伤者为儿童、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
这些误区,你踩过几个
误区1:“烫伤后抹牙膏/酱油能消炎”
真相: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虽能暂时缓解疼痛,但易滋生细菌;酱油颜色深,可能掩盖伤情,增加清创难度。
误区2:“水疱必须挑破才能好”
真相:小水疱可自行吸收,大水疱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处理。自行挑破易导致感染,留下疤痕。
误区3:“烧伤后不能吃‘发物’”
真相:伤口愈合需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支持,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但无需刻意忌口鱼虾、鸡蛋等优质蛋白。
烧伤后的护理与康复
小面积烧伤的家庭护理——
每天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洁伤口,避免用力擦拭。
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避免抓挠或摩擦伤口,以防感染。
饮食调理——
烧伤后身体需要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愈合,可多吃鸡蛋、鱼肉、牛奶、新鲜蔬果等。
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疤痕——
愈合后可使用硅胶贴或祛疤膏减少疤痕形成。
避免阳光直射新生皮肤,以防色素沉着。
预防胜于治疗:家庭安全小贴士
厨房安全:锅柄朝内放置,远离灶台边缘;油炸食物时盖好锅盖。
儿童防护:热水瓶、电熨斗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洗澡时先放冷水再调热水。
用电安全:定期检查电线老化情况,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
应急准备:家中常备烧伤急救包(含无菌纱布、冷敷凝胶、手套等)。
结语
烧烫伤的急救,拼的是速度与科学。记住“冲、脱、泡、盖、送”五步法,冷静处理,避免二次伤害。同时,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其带来的伤害。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知识,让我们在面对意外伤害时能沉着应对,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