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咳嗽不止?胃里的“反流”可能是元凶 - 数字报刊系统 流感季门诊输液须注意的细节 脓毒性休克:小伤口也能引发大危机 咳嗽不止?胃里的“反流”可能是元凶 湿疹反复发作,儿童护理有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咳嗽不止?胃里的“反流”可能是元凶

作者: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内科 曾东


 

“咳了三个月,胸片、CT都做了,消炎药吃了一堆,怎么还是不好?”在呼吸科门诊,常有患者带着这样的困惑。很多人不知道,反复咳嗽的元凶可能不在呼吸道,而在消化道——一种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疾病,正悄悄引发“不典型咳嗽”。本文带你揭开这种“跨界”咳嗽的面纱,教你识别症状、科学应对。

 

胃食管反流:如何“惹祸”到呼吸道?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甚至食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气管等部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的“贲门”像一道单向阀门,允许食物进入胃,却能阻止胃内容物逆流。但当这道阀门松弛或功能失调时,胃酸就可能“逆流而上”。

 

胃酸的pH值约为1.5-3.5,相当于强酸,一旦反流至食管以上部位,会产生强烈刺激:

 

 反流至咽喉部,会引发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甚至直接刺激气管黏膜;

 若反流物被吸入气管,会诱发气道痉挛,产生剧烈咳嗽;

 长期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让咳嗽变得顽固难愈。

 

识破“反流性咳嗽”:这些信号别忽视

 

与普通呼吸道咳嗽相比,反流性咳嗽有其独特“暗号”,若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胃食管反流:

 咳嗽特点:多为干咳,少数有少量白痰;夜间或平躺时加重(平躺会使反流更易发生),坐起后可稍有缓解;进食过饱、吃辛辣甜食后咳嗽加重。

 伴随症状:可能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嗳气(打饱嗝),部分人有咽喉异物感、晨起口苦,严重者会在睡梦中因呛咳惊醒。

 

为什么会发生胃食管反流?这5类人风险更高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身体状态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肥胖者: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腹腔压力,迫使胃内容物向上反流,腰围超标者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饮食不规律者:暴饮暴食、睡前2小时内进食,会让胃部过度充盈,导致贲门松弛;长期吃辛辣、酸甜、油炸食物,或过量饮酒、喝咖啡,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

 长期熬夜、压力大者:精神紧张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贲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还会促进胃酸分泌。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贲门括约肌弹性下降,胃动力减弱,反流风险随之升高。

 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者:如糖尿病可能损伤胃肠道神经,导致胃排空延迟;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降压药)、黄体酮类药物,可能松弛贲门括约肌,诱发反流。

确诊与治疗:多学科协作破解“跨界”难题

 

若怀疑咳嗽由胃食管反流引起,需通过以下方式明确诊断并治疗:

 

1. 就医检查:多手段锁定病因

 

 胃镜检查: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炎症、糜烂,判断反流的严重程度。

 食管pH监测:将细管插入食管,连续24小时记录酸碱度变化,是诊断反流的“金标准”,能发现隐匿性反流。

 经验性治疗:若检查不便,医生可能建议先进行24周的抑酸治疗,若咳嗽明显缓解,可间接证实反流是病因。

 

2. 治疗原则:“抑酸+生活调理”双管齐下

 

 药物治疗:

 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反流刺激,通常需连续服用48周,具体剂量需遵医嘱。

 若伴有胃动力不足,可加用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机会。

 避免自行长期用药,尤其老年人需警惕药物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这是治疗的基础,甚至能让轻度患者无需用药即可缓解:

 控制体重:腰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减少腹腔压力。

 调整饮食:少食多餐,每餐吃7分饱;避免辛辣、甜腻、油炸食物,少喝咖啡、浓茶、酒精;睡前3小时不进食,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杂粮、蔬菜、瘦肉为主。

 

提醒:别让“小反流”拖成“大问题”

 

长期忽视胃食管反流,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食管黏膜反复受胃酸刺激,可能出现糜烂、溃疡,甚至增加巴雷特食管(癌前病变)的风险;反流物反复刺激气道,还可能诱发哮喘、肺炎。

 

因此,若你被慢性咳嗽困扰,且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或常规治疗无效,建议及时到消化科或反流专科就诊。记住,咳嗽不止未必是肺的问题,有时候,管好“胃”才能治好“咳”。通过科学诊断和规范调理,大多数反流性咳嗽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让你告别长期干咳的折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