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季节,流感高发,急诊门诊总会迎来一波就诊高峰。许多患者因发热、咳嗽、全身酸痛等症状前来就医,其中不少人主动要求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然而,输液并非“万能药”,盲目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风险。那么流感季输液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下面将为你解答。
流感≠普通感冒,输液不是“首选方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严重,如突发高热(可达39℃以上)、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但输液并不能直接杀灭病毒,其作用主要是补充水分、电解质或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热、止咳)。
是否需要输液,需严格遵医嘱:
轻症流感患者(如仅发热、咳嗽,无脱水或并发症)通常口服药物(如抗病毒药奥司他韦、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即可缓解,无需输液。
以下情况可能需要输液:
严重脱水(如频繁呕吐、腹泻导致无法进食);
合并细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
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病情进展快,需快速控制症状。
误区提醒:输液不会缩短流感病程!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盲目输液可能引发过敏、静脉炎等风险。
输液前的4个关键准备
1.如实告知健康史
输液前需向护士说明: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青霉素、头孢类)、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近期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等。例如,对鸡蛋过敏者可能对某些流感疫苗成分敏感,输液时需格外谨慎。
2.避免空腹输液
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或胃肠道不适,尤其是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时易引发恶心、呕吐。建议输液前少量进食清淡食物(如粥、面包),但避免过饱。
3.穿宽松衣物,方便操作
选择袖口宽松的上衣,便于护士暴露输液部位(通常是手背或前臂)。避免穿化纤材质衣物,减少静电对输液管的影响。
4.保持情绪稳定
紧张情绪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信任护士的专业操作。
输液中的5个观察要点
1.留意滴速是否合适
护士会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年龄调节滴速(如成人一般每分钟40-60滴)。若滴速过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过慢则影响疗效。切勿自行调节滴速!
2.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
正常输液时,穿刺点应无红肿、疼痛。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呼叫护士:
局部肿胀、渗液(可能针头移位);
皮肤发红、瘙痒(可能过敏);
手臂麻木、刺痛(可能压迫神经)。
3.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液反应,尤其是首次使用某种药物时。若感到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4.保持肢体稳定
避免随意移动输液肢体,防止针头脱出或血管损伤。如需上厕所,可请家属或护士协助举高输液袋。
5.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急诊门诊人员密集,流感患者免疫力较低,建议佩戴口罩,减少陪同人员,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输液后: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正确按压止血
拔针后用棉签纵向按压穿刺点3~5分钟(勿揉搓);
凝血功能差的患者需延长按压时间;
24小时内避免热敷,防止局部血管扩张出血。
2.关注“延迟反应”
部分药物副作用可能在输液后数小时出现: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如某些抗生素);
肝肾功能异常:乏力、尿量减少(需定期复查);
菌群失调:腹泻、口腔溃疡(长期使用抗生素后)。
3.科学调理生活
饮食: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肠胃;
休息:保证7~8小时睡眠,免疫力在深度睡眠中修复;
防护:输液后身体虚弱,需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防止二次感染。
预防流感,比输液更重要!
输液是治疗手段,而非预防措施。避免流感侵袭,关键在于日常防护:
1.接种疫苗: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佳预防方式,尤其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
2.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3.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接触患者时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结语
流感季门诊输液是科学治疗的一部分,但并非“必选项”。作为患者,应理性看待输液的作用,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同时,通过日常防护降低感染风险,才是健康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