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脓毒性休克:小伤口也能引发大危机 - 数字报刊系统 流感季门诊输液须注意的细节 脓毒性休克:小伤口也能引发大危机 咳嗽不止?胃里的“反流”可能是元凶 湿疹反复发作,儿童护理有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脓毒性休克:小伤口也能引发大危机

作者:柳州市人民医院 黄典


生活中,磕碰导致的小伤口十分常见,很多人不以为然。然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伤口,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脓毒性休克这一危及生命的重症。了解脓毒性休克的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提前防范、及时应对,避免小问题酿成大危险。

 

脓毒性休克的发病缘由

 

脓毒性休克的发生路径清晰:小伤口被细菌污染后未及时处理,细菌会迅速繁殖并释放大量毒素,这是疾病起始环节。毒素入血触发全身炎症反应,使血管扩张、功能受损,导致血压下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不仅无法清除病原体,还会损伤自身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脓毒性休克。

 

脓毒性休克的症状表现

 

脓毒性休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症状。早期阶段,伤口周围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加剧,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些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信号,此时若能及时干预,可有效阻止病情恶化。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更明显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尿量减少,这是肾脏血液灌注不足的表现;皮肤变得湿冷,这些症状都提示身体循环功能已受到损伤,需立即采取措施。

 

当病情进入危急阶段,患者血压会持续下降,即便补充液体也难以回升;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功能严重受损;多个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出现功能衰竭,此时患者生命岌岌可危,必须紧急抢救。

 

脓毒性休克的易患人群

 

有几类人群更容易受到脓毒性休克的威胁。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下降,一旦伤口感染,更易发展为脓毒性休克。

 

特殊人群也需格外注意。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这些人群在伤口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此外,伤口护理不当的人也属于高危群体。小伤口未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或包扎不恰当,导致伤口反复接触污染物,细菌大量繁殖,会显著增加感染引发脓毒性休克的可能性。

 

伤口处理与应急办法

正确处理伤口和掌握应急办法,能有效降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日常处理伤口时,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去除表面污垢和杂质;随后用碘伏消毒,杀灭伤口处的细菌;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伤口接触水和污染物,防止感染。

 

当伤口出现感染初期症状,如红肿加重、有脓液流出时,要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判断感染程度,指导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感染扩散。

 

若出现脓毒性休克的前兆,如发热寒战、意识异常等,要立即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防止身体热量过度散失;同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患者症状和发病情况,等待专业医护人员救援。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要点

 

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有几个关键环节。快速就医是首要原则,一旦怀疑患病,需尽快送往设有 ICU 的医院,这类医院有专业设备和团队,能提供及时救治。

 

到达医院后,医生通过血液检查、细菌培养明确病因和感染细菌种类,制定针对性方案。核心治疗包括静脉输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补充液体提升血压及升压药物维持血液循环,同时采取药物支持心脏功能、呼吸支持等措施保护器官,防止功能恶化。

 

后续护理同样重要,患者和家属要配合治疗,按要求监测体温、血压、尿量等指标并及时反馈;病情稳定后,逐步补充营养、适当活动,促进恢复。

 

脓毒性休克的预防措施

 

预防脓毒性休克要从日常细节着手。重视小伤口处理是关键,无论划伤还是擦伤,都需及时规范清洁、消毒并包扎,切勿因伤口小而忽视。这能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从源头避免病情发展。

 

增强免疫力同样重要,需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抵抗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身体充分休息,提升对抗感染的能力。基础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及监测血糖,其他慢性病患者遵医嘱复查治疗,维持病情稳定,减少因免疫力下降引发脓毒性休克的可能。

 

结语

脓毒性休克虽凶险,但并非无法预防和应对。重视小伤口的规范处理,了解其症状表现和易患人群,掌握应急办法和治疗要点,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自身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