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脸疼……”当孩子捂着肿胀的腮帮子哭着找你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是不是撞到哪里了?”但若伴随发热、没胃口,甚至睾丸疼痛(男孩)或腹痛(女孩),就要警惕一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这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爱在冬春季“偷袭”5-15岁儿童,严重时可能引发脑膜炎、睾丸炎等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如何“兴风作浪”?
流行性腮腺炎的“罪魁祸首”是腮腺炎病毒,它像个狡猾的“隐形刺客”,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飞沫传播:孩子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若被他人吸入,可能中招。
2.接触传播:摸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门把手后,再揉眼睛、抠鼻子,病毒趁机“入侵”。
3.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4.潜伏期:病毒进入人体后,会“潜伏”2-3周才发病,这段时间孩子看似健康,却已具有传染性。
5.典型症状:
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摸起来有弹性,按压疼痛。
发热:体温可达38℃-39℃,持续1-3天。
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大孩子可能抱怨“嚼东西疼”。
6.并发症信号:
男孩:睾丸肿痛(需立即就医!)
女孩:下腹疼痛(警惕卵巢炎)
剧烈头痛、呕吐(可能并发脑膜炎)
误区提醒:腮腺炎≠“大嘴巴”!虽然民间常称其为“猪头肥”“痄腮”,但并非所有腮腺肿胀都是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口腔炎症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需医生鉴别。
孩子患病后该如何护理?
如果孩子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大多数患儿经过规范护理和治疗都能顺利康复。
孩子确诊后,家长无需过度恐慌,规范护理即可助其康复:
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至腮腺肿胀消退。
发烧超过 38.5℃遵医嘱用退烧药,多喝温开水。
饮食选清淡、易咀嚼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辛辣、坚硬食物。
饭后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腮腺肿胀处可局部冷敷缓解疼痛,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
患病孩子需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后 3 天,期间密切观察,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头痛等症状立即送医。
中医护理
内服中药:在中医师指导下,邪犯少阳证用柴胡葛根汤加减,热毒壅盛证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外用中药:青黛散调糊敷患处,每日 1-2 次;新鲜仙人掌捣烂加少许明矾敷患处,每日 1 次。
针灸及推拿:由专业医师针灸颊车、翳风等穴位;家长可按揉孩子合谷、曲池等穴位,每次 1-2 分钟,每日 1-2 次(需中医师指导)。
饮食与情志:宜食绿豆汤等清热解毒食物,忌辛辣等发物;多陪伴安抚孩子,保持其心情舒畅。
预防胜于治疗:三招筑起“防护墙”
1.疫苗接种:最有效的“盾牌”
麻腮风疫苗(MMR)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主力军”,我国免疫程序规定:
8月龄接种第一剂;
18月龄接种第二剂。
补种提醒:若孩子未按时接种,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种。
2.日常防护:细节决定成败
勤洗手:用肥皂+流动水搓洗20秒,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冬春季尽量避免带孩子去超市、游乐场等密闭空间。
戴口罩:若家中有人感染,患者和照顾者均需佩戴口罩。
3.增强免疫力:好身体是“天然疫苗”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鱼、肉、蛋)、维生素(蔬菜、水果)摄入。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适度运动: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增强抵抗力。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警惕!
1.成人也会中招:未感染过或未接种疫苗的成人,尤其是孕妇,感染后症状可能更重。
2.复发性腮腺炎:少数孩子可能反复发作,需排查免疫缺陷或解剖结构异常。
3.与其他疾病鉴别:
化脓性腮腺炎:多为单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触痛明显,常伴细菌感染。
颌下腺炎:肿胀部位在下颌角,需通过B超或血液检查区分。
结语
流行性腮腺炎虽常见,但通过疫苗接种、良好卫生习惯和及时护理,绝大多数孩子能顺利康复。家长需保持冷静,既要重视病情,避免并发症,也不要过度焦虑,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记住:预防是关键,观察是重点,护理是保障。若孩子曾接触腮腺炎患者,即使未发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被动免疫(如注射丙种球蛋白),降低感染风险。此外,流行期间避免共用文具、水杯等物品,从细节阻断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