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患者常出现偏瘫、说话不清、手脚不灵等脑组织受损引发的功能障碍。科学康复训练能帮助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让肢体、语言等能力逐步回归,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影响。病情稳定(经医生评估)后应尽早开始训练,若等待自然恢复,可能错过最佳时机,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增加恢复难度。本文将介绍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法,助患者和家属明确做法。
康复训练的“黄金期”:抓住时机,效果翻倍
康复训练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在病情稳定后开始,这个时间通常是发病后1-2周,具体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
发病后的3-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期”,在这段时间内,神经功能恢复速度较快,科学训练能让效果最大化;即使超过半年,只要坚持训练,身体功能仍会有进步,只是速度会慢一些。
不同阶段,康复训练怎么做?
阶段1:卧床期(刚发病,还不能下床)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褥疮等并发症,同时促进血液循环,为后续的活动能力恢复打基础。
1.被动活动肢体:家属每天帮助患者活动手脚的关节,包括手腕、手指、脚踝、膝盖、胳膊肘等。每个关节都要轻柔地转动、屈伸,比如转动手腕时,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各5-10次,动作要慢,防止关节损伤。
2.定时翻身拍背:每2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翻身时要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剧烈晃动。翻身后用空心掌从下往上拍打后背,每次拍3-5分钟,能帮助痰液排出,预防肺炎和褥疮。
3.保持正确姿势:患者平躺时,在两腿中间夹一个枕头,防止双腿互相压迫;脚底下垫一个软枕,让脚掌保持自然垂直,避免脚尖下垂、脚部“蜷缩”变形。
阶段2:离床期(能坐、慢慢站)
当患者能坐稳、头晕等症状减轻后,就可以进入离床期训练,重点是恢复肢体力量和平衡感。
1.坐起训练:先从靠坐开始,在患者后背垫上枕头或被子,让上半身与床面成30°角,每天练习几次,每次5-10分钟。。
2.站立训练:家属站在患者患侧(有问题的一侧),扶住患者的胳膊或腰部,让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踩在平地上。先从站立几秒开始,站稳后再逐渐延长时间,每次不超过1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3.重心转移训练:患者站稳后,家属可以引导患者慢慢将身体重量从健侧(正常的一侧)向患侧(有问题的一侧)转移,每次保持3-5秒,重复5-10次,帮助练习平衡能力。
阶段3:恢复期(能走、想自理)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恢复走路、手部动作、说话等能力,让患者能自己吃饭、穿衣,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1.走路训练:刚开始可以让患者扶着床沿、墙壁或助行器练习,患侧腿迈步时,步幅不宜过大,以走稳为主,每次走5-10米,每天练习2-3次,根据体力慢慢增加距离。
2.手部训练:从简单的抓握开始,比如让患者握一个软球、杯子,每次握5-10秒,重复10-15次;之后练习精细动作,比如扣扣子、用筷子夹东西,健侧手可以辅助患侧手一起完成,慢慢提高患侧手的灵活性。
3.语言训练:如果患者说不出话,先从单字、单词练起,比如“吃”“喝”“好”,每天重复多次。
4.生活自理训练:练习自己吃饭,刚开始可以用患侧手辅助健侧手握住勺子;穿脱衣服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则相反(先脱健侧,再脱患侧);还要练习刷牙、洗脸等日常动作,哪怕速度慢一点,也要坚持自己做。
康复训练的“3要3不要”
√要循序渐进:训练强度和难度要慢慢增加,不要一开始就过度训练,避免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
√要家人配合:家属要多鼓励患者,帮助摆好训练姿势、辅助完成动作。
√要观察反应:训练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要立刻停下。
×不要盲目模仿:每个人的病情和恢复情况不同,别人的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最好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不要急于求成:康复是一个慢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不要因为短期内没看到效果就放弃。
×不要忽视基础病:康复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比如按时吃药,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再次发生脑出血。
结语
脑出血后的恢复确实不容易,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但请相信,科学的康复训练能让身体逐渐“找回状态”。患者不要因为暂时的不便而灰心,家属也不要因为过程漫长而放弃,只要按步骤坚持训练,多数人都能重新实现生活自理,甚至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