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临床护理中,躁动约束多会被误解为限制自由的方法,还会使患者、家属出现抵触情绪。在实际工作中,躁动约束仅是医护人员在患者发生伤人、自伤或破坏医疗设备等情况时,为保证患者和他人安全采取的临时性防护措施。相关数据指出,有15%左右的重症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或认知障碍患者都会因药物反应、疼痛、病情焦虑等发生躁动,如不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干预,会造成导管脱管、伤口裂开、坠床等情况。正确的躁动约束护理,可以降低风险,经人文关怀方式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让大家更多的理解“防护”并非“限制”。
1.先判断:不是所有躁动都需要约束,这3种情况才需要躁动约束并非“一刀切”,医护人员会先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避免对患者予以过度约束,以下三种情况是事实约束的核心指征:
(1)自伤风险:患者因意识模糊、疼痛或谵妄,发生撕扯输液管、抓挠伤口及拔除气管插管等行为,会造成感染、出血或治疗中断情况。如术后患者因麻醉苏醒期疼痛躁动,试图拔掉伤口引流管,此时需要对肢体进行约束,避免伤口裂开。
(2)伤人风险:一些患者因病情影响会出现情绪激动、攻击性言行,对医护人员或同病房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如踢踹、挥拳、辱骂等,需要对肢体活动进行约束控制,防止发生冲突。
(3)环境破坏风险:患者躁动时可能将医疗设备打翻、碰撞病床,会对自身治疗造成影响,还会对病房秩序造成干扰,此时约束会降低环境干扰,确保诊疗顺利实施。评估中医护人员会与患者的意识状态、躁动原因、生命体征进行综合判断,优先尝试非约束干预,如缓解疼痛、调整体位、心理安抚等,在非约束措施无效时可以启动约束。
2.讲方法:约束不是“绑住就行”,这4个细节藏着人文关怀正确约束护理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每个细节都需要围绕“安全”与“尊严”开展,避免患者感到被“控制”。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拒绝“硬核捆绑”:临床上常用的约束带为棉质透气材质,带有柔软衬垫,防止与皮肤直接接触造成压伤;约束部位一般为脚踝、手腕等非关节部位,且约束带松紧度以“可以伸进1~2根手指”最佳,即可限制活动,又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例如约束手腕时,手臂需要保持舒适的功能位,防止长期伸直造成肌肉僵硬。定时松解,给身体“放假”:约束并非需要24h持续进行,医护人员需要每1~2h松解一次,每次松解时间为10~15min,期间需要辅助患者活动肢体、按摩肌肉,避免发生肢体麻木,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如患者在松解期间情绪稳定,无风险行为,可以将约束时间减少,直到解除约束。全程沟通,让患者感到被尊重:针对有清醒意识的患者,实施约束前医护人员需要向其耐心解释原因,告知其当前因疼痛出现躁动,暂时约束手腕可避免其不小心拔掉输液管,等疼痛缓解后就可松开,如果您有不舒服随时告知。约束中需要对患者的情绪变化予以持续关注,经轻声安抚、握住患者未约束的手等方法,缓解其焦虑情绪。针对意识模糊的患者,会通过温柔的语言、熟悉的声音提高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其因恐惧而使躁动加重。动态监测,及时调整计划:约束期间,医护人员需要每半小时检查一次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对患者是否发生皮肤肿胀、发红、麻木等不适感进行观察,对其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测,如患者躁动缓解,或约束原因消失,需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立即解除约束,避免予以“过度保护”。
总而言之,躁动约束的本质是“保护”并非“限制”,其就如同医护人员为患者撑起安全伞,临时遮挡风险,而并不是长时间禁锢自由。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始终将最小化约束转变为最大化尊重,经专业评估、规范操作、人文关怀,让其约束成为保护患者安全的临时助手,而非绊脚石。当我们了解约束背后守护的意义,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措施,与医护人员共同为患者营造安全、有尊严的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