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呼噜震天响?警惕身体的“夜间求救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偏瘫患者的居家护理要点 揭秘麻醉真相,告别麻醉恐惧 呼噜震天响?警惕身体的“夜间求救信号” 躁动约束≠“限制自由”!正确护理这样做,既保安全又护尊严 膝盖总响?先别慌!骨科医生教你分清“正常响”和“报警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噜震天响?警惕身体的“夜间求救信号”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诊疗中心    作者:刘霞

夜深人静时,不少家庭的卧室里会响起“鼾声交响曲”。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打呼噜是“睡得香、睡得沉”的表现,但医学研究早已指出,这一想法存在严重误区一看似普通的呼噜声,实则可能是身体在夜间发出的健康警报。据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其中近半数患者尚未被诊断,这些被忽视的鼾声,正悄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鼾声背后的健康危机:不止是噪音

(1)鼾声的“诞生”原理

打呼噜并非单纯的噪音,其产生有明确的生理机制。当人进人睡眠状态后,咽部软组织会逐渐松驰,若气道因此变窄,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时,就会带动松弛的咽部软组织振动,进而形成鼾声。更危险的是,一旦气道因软组织松弛或其他因素完全堵塞,会直接导致呼吸暂停。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中度以上打鼾者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8倍,这意味着鼾声很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前期预告”。

(2)夜间缺氧的致命影响

呼吸暂停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身体夜间反复缺氧。每次呼吸暂停发生时,人体血氧水平会急剧下降,这种状态如同突然置身高海拔地区,身体会经历类似“高原反应”的缺氧应激。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引发一系列健康向题: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3倍,糖尿病风险提升2-3倍,甚至可能诱发阿尔茨海默病。更令人担忧的是,严重赚眼可吸暂停患者的预期寿命,比健康人群缩短8-10年,呼噜声背后的健康隐患远超想象。

2.打破认知误区:正视打鼾真相

(1)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45岁的王先生有20年打鼾史,他一直认为打鼾是正常现象,从未重视。直到某晚,他因睡眠中呼吸暂停时间过长被紧急送医,检查结果显示,他当时的血氧浓度一度降至50%(正常应>90%),相当于在珠穆朗玛峰顶眠的缺氧状态。幸运的是,经过CPAP呼吸机规范治疗后,他的血压从180/110mmHg降至正常范围,白天频繁犯困的症状也彻底消失。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可使睡既呼吸暂停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40%,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2)破解两大常见迷思

生活中,关于打鼾的认知误区让很多人错失干预时机。其一,“打呼噜说明睡得香”是最普遍的误区,事实上,打解往往意味着睡眠中反复缺氧、睡眠结构紊乱,是睡眠质量差的表现。其二,“只有胖子才打呼噌”的说法也不准确,瘦子也可能因颌面结构异常(如下颌后缩)导致气道狭窄,进而引发打鼾。最新医学指南明确建议,若打鼾者同时出现白天嗜睡、高血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3.科学应对:守护健康睡眠

(1)智能科技助力监测

随着科技发展,睡眠监测变得更加便捷。如今,无需复杂设备,通过智能手环就能实时监测夜间血氧和心率变化,手机APP可分析鼾声模式并初步判断风险,新型口腔矫治器还能帮助轻度患者改善气道通畅度。研究表明,这些新技术对睡眼呼吸暂停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为打鼾者提供了高效的健康管理工具。

(2)日常干预与专业治疗

面对打肝,日常可通过简单方法干预:记录睡眠情况,观察打鼾频率和伴随症状;控制体重,减少咽部脂肪堆积以缓解气道狭窄;尝试侧卧位睡觉,避免舌根后坠堵塞气道。若这些方法效果不佳,或出现明显缺氧、白天嗜睡等症状,可通过STOP-Bang问卷进行在线初步评估,或前往三甲医院睡眠中心接受专业检查。

总之,打鼾不是小事,而是身体可能发出的求救信号。一夜好眠是健康的基石,只有重视呼噜声,及时识别并应对潜在的健康问题,才能为自己的健康筑起坚固防线,让每一个夜晚都能拥有安稳、健康的睡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