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心血管急救领域被反复强调。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救治,轻则导致心肌坏死,重则引发猝死。而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通常只有120分钟,为什么这么短?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能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
什么是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
心梗的黄金时间,指的是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最佳救治窗口期,通常为发病后的120分钟,也就是 2 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心肌坏死的面积可以大大减小,心脏功能也能得到更好地保护,患者的预后会明显改善,生存率也会大幅提高。
黄金时间为何如此短暂
1.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
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泵”,日夜不停地跳动,为全身各个器官输送血液。而心肌细胞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就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冠状动脉就是专门给心肌细胞“送饭”的“管道”。一旦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细胞就会陷入缺血缺氧的困境。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一旦缺血缺氧超过一定时间,心肌细胞就会开始死亡。在发病后的最初几分钟内,心肌细胞就开始出现功能障碍;大约 30 分钟后,部分心肌细胞开始坏死;2 - 3 小时后,大面积的心肌细胞就会坏死。而且,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就不可再生,所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在心肌细胞还没有大量坏死之前,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2.病情进展迅速且凶险
心梗的病情进展往往非常迅速,而且凶险万分。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是感到心前区疼痛、胸闷、憋气等不适症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普通的胃痛、胸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逐渐加重,疼痛会越来越剧烈,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症状。
更可怕的是,心梗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律失常就像心脏的“电路”出了问题,会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则是心脏这个“泵”的功能衰竭了,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全身各个器官缺血缺氧;心源性休克是心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的血压会急剧下降,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严重不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患者的预后也会变得非常差。所以,我们必须在黄金时间内尽快干预,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3.救治措施有时间限制
目前,心梗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放支架”。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导管将支架输送到堵塞的冠状动脉处,撑开狭窄或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但是,PCI 手术也有其最佳的时间窗口。
一般来说,在发病后的 120 分钟内进行 PCI 手术,效果最好。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心肌细胞已经发生了大面积坏死,即使打通了血管,心肌的功能也很难完全恢复。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手术的风险也会增加,比如可能会出现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除了 PCI 手术,溶栓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心梗急救方法,但溶栓治疗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通常要求在发病后的 3 - 6 小时内进行。
如何抓住黄金时间
要想抓住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首先就要及时识别心梗的症状。心梗的典型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疼痛可能会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往往不能缓解。
除了胸痛,心梗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冷汗、头晕、乏力等。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喉部紧缩感等不典型症状,这更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想到心梗的可能,尽快就医。
心梗急救的黄金时间之所以那么短,是由心肌细胞的特性、病情的进展速度以及救治措施的时间限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心梗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一旦出现心梗症状,要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抓住这宝贵的黄金时间,为生命争取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