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和家属会问:“医生,我身体恢复得不错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答案是否定的。脑梗死康复期仍需持续服药,这不仅是临床治疗的必要手段,更是预防疾病复发、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措施。
脑梗死康复期,为什么还要吃药?
很多人认为,只要症状好转,疾病就算“治好了”,但实际上,脑梗死的康复期仍然存在复发风险。据统计,约20%-30%的脑梗死患者在5年内会再次发作,而复发后的病情往往更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
因此,康复期持续服药的主要目的是:
预防脑梗死复发: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修复,减少后遗症。
防止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炎等。
康复期持续服药的必要性
1.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脑梗死的主要诱因是血栓堵塞血管,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形成风险。这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例如,阿司匹林需每日服用75-100毫克,才能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若擅自停药,血小板功能可能迅速恢复,导致血栓形成风险骤增。
2.降脂稳斑,延缓动脉硬化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从而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临床研究表明,将LDL-C降至1.8mmol/L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若停药,血脂水平可能反弹,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3.控制基础疾病,减少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康复期,患者需要继续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高血压为例,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通过服用降压药,将血压稳定在合理水平,可以减轻血管的负担,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同样,控制好血糖和血脂,也能减少对血管的损害,保护血管健康。
4.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修复
部分患者康复后仍存在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需服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胞磷胆碱钠)或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这些药物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擅自停药的风险
1.脑梗死复发
停药后,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风险增加,易形成新血栓。研究显示,停药后3个月内脑梗死复发风险升高50%。例如,一位患者因擅自停用阿司匹林,3个月后突发二次脑梗死,导致偏瘫加重。
2.基础疾病失控
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停药后,血压、血脂、血糖可能急剧升高,加重动脉硬化或诱发急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停药后血糖骤升,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高血压患者停药后血压飙升,可能诱发脑出血。
3.神经功能恶化
改善脑代谢或营养神经的药物停药后,神经修复进程可能中断,导致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加重。例如,一位患者停用甲钴胺后,肢体麻木症状反复,康复进程受阻。
规范用药的注意事项
1.遵医嘱服药
药物种类、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调整。例如,合并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首选氯吡格雷而非阿司匹林;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他汀类药物需减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2.定期复查
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例如,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需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华法林需每周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确保其在2.0-3.0之间。
3.警惕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牙龈出血、皮下瘀斑;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4.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需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建议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如每日快走30分钟)、控制体重(BMI<24)。例如,一位患者通过坚持服药、规律运动及饮食控制,成功将LDL-C降至1.6mmol/L,5年内未复发。
结语
脑梗死康期仍然需要持续服药。持续服药是预防脑梗死复发、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患者要正确认识持续服药的必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