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多地拉响了麻疹警报——菲律宾2024年初病例激增近4倍,英国大城市病例数创十年新高,奥地利、罗马尼亚病例持续攀升。我国虽处于维持消除状态,但专家反复强调:输入性病例风险持续存在,社区传播的警钟从未远离我们。麻疹,这个曾被疫苗有效遏制的古老疾病,正以不容忽视的姿态提醒我们:免疫屏障的每一处缝隙都可能成为病毒肆虐的突破口。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重视免疫规划,是每个人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关键。
认识麻疹: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其基本传染数(R0值)高达12-18,意味着在无免疫人群中,一个患者平均可传染12至18人。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进入同一空间的人仍可能被感染。
麻疹的典型症状在感染后约10-14天出现,初期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类似感冒症状,发热3-4天后,口腔黏膜会出现特征性的柯氏斑(Koplik spots),随后耳后、颈部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并逐渐蔓延至全身。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麻疹的高危易感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和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感染后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
麻疹的危害不容小觑,约30%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腹泻等并发症,其中肺炎是导致麻疹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更严重的是,少数患者还可能并发脑炎,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即便痊愈也可能留下智力发育迟缓、癫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免疫规划:抵御麻疹的坚实盾牌
接种含麻疹成分的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免疫规划使用的是麻疹 - 腮腺炎 - 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 疫苗),接种后,疫苗中的减毒病毒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真正的麻疹病毒入侵时,抗体便能迅速识别并清除病毒,有效防护率可达90%以上。
根据我国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8月龄时接种首剂麻腮风疫苗,此时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退,及时接种可建立主动免疫;18-24月龄时接种第2剂麻腮风疫苗,2剂次间隔接种,才能建立牢固且持久的免疫力。对于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尤其是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旅行者等高危人群,也建议补种疫苗。
免疫规划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防护,更在于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当人群中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5%以上时,即便部分未接种者接触到病毒,也会因周围大量免疫人群的存在而降低传播风险,从而间接保护那些因年龄、疾病等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特殊人群,这正是免疫规划 “一人接种,全家受益” 的体现。
日常生活防护:细节之处见真章
除了接种疫苗,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同样重要。个人卫生方面,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 “内、外、夹、弓、大、立、腕” 七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及时洗手能有效减少病毒经手传播的风险;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避免飞沫扩散。
环境防护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至关重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早期识别与及时应对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若出现发热皮疹,伴咳嗽等疑似麻疹症状,应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并及时前往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接触史、外出史,配合完成血常规、血清学检测等检查,以便医生快速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
破除误区:科学防护不迷茫
在麻疹防护过程中,一些常见误区需要澄清。部分家长担心疫苗副作用而拒绝给孩子接种,事实上,疫苗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低热、皮疹等反应多为一过性,与麻疹感染引发的严重并发症相比,风险微乎其微。还有人认为接种疫苗后就万无一失,实则疫苗保护率并非100%,且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可能下降,因此接种疫苗后仍需做好日常防护。
为有效预防麻疹,家庭可制定个性化防护计划,如定期查看家庭成员的疫苗接种记录,及时补种;社区可组织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活动,普及疫苗接种流程与防护要点,同时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迅速启动隔离、消毒等应急措施。
总之,面对麻疹的威胁,免疫规划是筑牢健康防线的核心,日常生活防护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只要我们科学认识麻疹,积极接种疫苗,落实防护措施,就能从容应对,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