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游玩时,人们可能遭遇蜂蛰。蜂类中蜜蜂、马蜂等较易对人发起攻击,蜂蛰后人体反应有轻有重,轻微者仅局部不适,严重者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多数人对蜂蛰急救知识了解有限,面对突发情况易慌乱出错。本文将详细介绍蜂蛰的风险识别、急救处理、误区规避及预防措施,帮助大众掌握科学应对方法,保障野外游玩安全。
一、先认清楚 “蜂蛰” 的风险信号
野外常见的致蛰蜂类主要有蜜蜂和马蜂,二者在蛰人后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蜜蜂蛰人后毒刺通常会留在人体内,且其毒液酸性较强;马蜂蛰人后毒刺一般不会残留,毒液碱性更强,疼痛感往往更剧烈。蜂蛰后的常见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局部反应多表现为蛰伤部位红肿、疼痛,可能伴随轻微瘙痒;全身反应相对少见但更为危险,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起疹子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蜂蛰急救的关键在于 “分情况处理,不慌不乱”。若仅出现局部轻微反应,可自行按规范处理;若出现全身反应,无论症状轻重,都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尽快就医,切勿拖延,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二、蜂蛰后第一步:先做 “紧急止损” 处理
蜂蛰后首要任务是 “紧急止损”,防止伤害扩大。第一步需远离蜂巢,蜂类具有攻击性,停留原地可能遭更多蜂围攻,应冷静快速向远离蜂群区域移动,跑动时避免挥舞手臂,以防刺激蜂类加剧攻击。
第二步是去除毒刺,仅针对蜜蜂蛰伤。蜜蜂毒刺带倒钩,会留在皮肤内持续释放毒液,需用卡片、指甲等平整物品轻刮皮肤取出,严禁用手挤压,避免毒液扩散加重反应。
第三步是初步清洁,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蛰伤部位 1-2 分钟。肥皂水为碱性,可中和蜜蜂酸性毒液,减少皮肤刺激,缓解不适。
三、不同反应的针对性处理方法
针对蜂蛰后的不同反应,需采取对应措施。若仅为轻微局部反应,即蛰伤部位红肿、疼痛,无全身不适,可冷敷缓解: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蛰伤处,每次 15-20 分钟,间隔 1-2 小时重复一次,通过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疼痛;若伴随瘙痒,可涂含薄荷、炉甘石成分的温和止痒药膏,注意不涂于皮肤破损处。
若出现严重全身反应,如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皮肤瘙痒起疹子等,需立即行动。先让患者平卧,避免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领带、项链、衣领及腰带,防止压迫影响呼吸循环;随后拨打 120,清晰告知医护人员位置、蜂蛰情况及症状,方便提前准备;等待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四、这些 “误区” 一定要避开
蜂蛰急救中常见误区需避开,以防加重不适或延误治疗。
1.不用酒精、醋涂抹蛰伤部位:酒精刺激性强,会加剧疼痛;醋虽能中和马蜂碱性毒液,但对蜜蜂酸性毒液无效,还可能刺激皮肤。
2.不随意服用 “消炎止痛药”:不同消炎止痛药成分不同,部分可能与蜂毒产生不良反应,加重病情或影响医生诊断治疗,需用药时务必遵医嘱,不自行服用。
3.出现全身不适时,不自行驾车或步行就医:此时患者身体状态差,可能突发晕厥、休克,自行前往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摔倒受伤等风险,应等待 120 专业救治。
五、野外游玩如何 “提前预防” 蜂蛰
野外游玩时,提前做好预防可降低蜂蛰概率。穿着上,选浅色、长袖衣物,戴帽子:浅色衣物对蜂类吸引力低,长袖和帽子能遮挡皮肤,减少暴露;避免穿红色、黄色等鲜艳衣物,不喷浓郁香水,以防刺激蜂类引发攻击。
行为上,不随意触碰蜂巢、花丛中的蜂类:蜂巢是蜂类栖息地,触碰会引发攻击;花丛中蜂类多,游玩时不拍打、驱赶,若有蜂围绕,保持冷静缓慢移动,不快速奔跑或挥舞手臂。进食时密封食物,及时清理残渣,避免食物气味和残渣吸引蜂类聚集。
携带物品上,建议带 “简易急救包”,内放肥皂水湿巾、冷敷贴及医生指导下准备的抗过敏药物:肥皂水湿巾可及时清洁蛰伤部位,冷敷贴缓解局部肿痛,有蜂蛰过敏史者需携带对应急救药物,以备紧急使用。
综上所述,野外游玩遭遇蜂蛰虽为突发情况,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就能有效应对。需先识别蜂蛰风险信号,再按规范进行紧急止损和针对性处理,避开常见误区,同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希望大众通过本文了解蜂蛰急救知识,在野外游玩时提高安全意识,保障自身及他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