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曾遭遇肛门不适:久坐后的坠胀、如厕时的便血、难以言说的疼痛与瘙痒。这些 “小毛病” 可能是痔疮的信号。痔疮是肛肠科最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普遍性强。但因其常见且发病部位私密,很多人选择忽视或因尴尬不愿正视。实际上,痔疮是身体的健康警示,提醒我们关注肛肠健康。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了解痔疮、科学防治至关重要。
一、认识痔疮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静脉团。根据生长位置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1.内痔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通常不可直接触摸。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液鲜红,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多可自行停止。病情发展后,内痔痔核增大,排便时会脱出肛门外,初期便后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外痔生长在肛门齿状线以下,肛门边缘可摸到硬块。患者常感肛门不适、疼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可能加剧,还可能因外痔刺激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分泌物增多,引发瘙痒。
3.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兼具两者症状,患者可能既有便血,又有肛门疼痛、瘙痒及痔核脱出等,影响相对更明显。了解这些症状,可帮助人们初步自我判断,出现类似情况时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
二、痔疮的诱发因素
痔疮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习惯及特殊因素密切相关。
饮食习惯,长期大量摄入辛辣刺激、油炸油腻食物,会强烈刺激肛门和直肠黏膜,引发局部充血,增加发病风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使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干燥坚硬,排便时需过度用力,促使痔疮形成。
不良排便习惯。很多人排便时看书、看手机,延长排便时间。长时间蹲坐会导致肛门直肠部位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丛易曲张引发痔疮。此外,排便时过度用力,使肛门局部压力骤增,也会损伤静脉丛,诱发痔疮。
久坐久站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会影响肛门周围血液循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肛门直肠部位静脉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淤积静脉丛,久而久之可能形成痔疮。
怀孕时,女性子宫逐渐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影响肛门直肠部位血液回流,增加痔疮发生几率。肥胖人群因体内脂肪堆积多,加重肛门负担,也易患痔疮。长期便秘或腹泻,会频繁刺激和损伤肛门,同样是痔疮高发因素。
三、痔疮的健康危害
长期反复便血是痔疮的常见问题,这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使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与生活质量。同时,痔疮脱出后易受细菌侵袭引发感染,导致肛门周围炎症,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形成脓肿,增加治疗难度,且疼痛、瘙痒等症状会干扰日常生活,影响工作与休息。
需警惕的是,痔疮的便血症状可能掩盖直肠癌等严重疾病。肠道恶性肿瘤初期也可能有类似便血表现,若误将其当作痔疮处理,会延误诊断和治疗,错过最佳时机,直接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谨慎鉴别,避免严重后果。
四、痔疮的日常防治
1.做好饮食调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让排便更顺畅,减少对肛门的刺激与损伤;同时多喝水,保持肠道湿润以预防便秘。还要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油炸油腻食物,降低对肛门和直肠黏膜的刺激。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要定时排便,尽量每天固定时间进行,形成规律的排便反射;排便时避免久蹲,缩短时间,不看书或手机,且不要过度用力,防止增加肛门局部压力、损伤静脉丛。
3.适当运动与局部护理: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起身活动以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提肛运动通过规律收缩和放松肛门肌肉,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局部循环,助力预防和缓解痔疮。局部护理上,要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以防感染;出现轻微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痔疮膏或栓剂缓解。
五、及时就医的情况
痔疮虽可通过日常防治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便血频繁量大且伴贫血症状,需控制出血、纠正贫血;痔疮脱出无法回纳且剧痛,可能嵌顿坏死,应立即就诊;症状持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或便血原因不明,为排除直肠癌等严重疾病,均需及时检查治疗,切勿拖延。
结语
痔疮是常见肛肠疾病,其发生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要正视痔疮,了解其诱发因素、症状表现和健康危害,做好日常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痔疮,守护肛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