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邻居老张因为持续咳嗽、低烧被确诊为肺结核,整个单元楼的居民都慌了神——有人担心被传染,有人纠结要不要搬家,甚至有人拒绝和老张家人共用电梯。这样的场景,您是否也似曾相识?作为与结核病“打交道”二十余年的感染科医生,我想告诉大家:结核病虽传染性强,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完全可防可控。
一、结核菌的“传播密码”:它怎么找上你?
结核病的“罪魁祸首”是结核分枝杆菌,它就像个“狡猾的特工”,专门挑人体免疫力薄弱时发动攻击。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大量含菌的飞沫,这些飞沫能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一旦被健康人吸入,就可能“定居”在肺部。
但并非所有接触者都会中招。免疫力是关键防线:儿童、老人、糖尿病患者、长期熬夜者,以及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举个例子:同样和肺结核患者同住,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可能毫无症状,而体弱的老人却可能发病。
更隐蔽的是,很多人感染后并不会立即生病。结核菌可能在体内“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感冒、劳累、怀孕),才会“苏醒”并引发疾病。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年轻时接触过结核菌,中年才发病的原因。
二、防控三招:筑起“铜墙铁壁”
第一招:管住“源头”,别让病菌扩散
如果家人或同事被确诊肺结核,最有效的保护就是督促患者规范治疗。结核病并非“绝症”,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用药方式最危险——不仅可能治不好病,还会让病菌产生耐药性,变成更难对付的“超级细菌”。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隔离”: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痰液吐在含消毒液的专用容器中,避免随地吐痰;在家尽量单独居住一室,保持房间通风(每天开窗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外出时佩戴外科口罩,减少去密闭场所(如商场、电影院)。
第二招:保护“易感人群”,给免疫力“加油”
新生儿接种的卡介苗,就像给免疫系统“提前演练”,能降低重症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的风险,但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作用有限。真正能“保命”的,是日常的免疫力维护:
吃好: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料”,每天保证1个鸡蛋、1杯牛奶、100克瘦肉;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能增强白细胞活性,帮助抵抗病菌。
睡饱:长期熬夜会削弱免疫系统,让结核菌有机可乘。
控好慢性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就像给病菌提供了“营养液”,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结核病风险是常人的3倍。
第三招:早发现、早治疗,把病菌“扼杀在摇篮”
很多人对结核病的筛查存在误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检查。实际上,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应每年做一次胸部X光或结核菌素试验。
如果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低烧、盗汗、体重下降,一定要警惕结核病!别因为“怕麻烦”或“怕歧视”拖延就医——早期结核病治愈率高达90%以上,而拖延可能导致肺毁损、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这些“常识”可能害了你!
误区1:“结核病=绝症,治不好”
老一辈常说“十痨九死”,但那是抗生素未普及的时代。如今,规范治疗6-8个月,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能痊愈。关键是要遵医嘱,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完成全程治疗。
误区2:“和结核病人吃顿饭就会被传染”
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共用餐具、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感染风险极低。除非患者咳嗽时对着你的脸打喷嚏,否则不必过度恐慌。
误区3:“症状没了就可以停药”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结核菌非常“顽固”,即使症状消失,体内仍可能残留病菌。擅自停药会导致病菌“卷土重来”,且可能变成耐药结核,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幅增加。
四、结语:防控结核,需要你我同行
结核病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小感冒”。它考验的是我们的科学认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如果您是结核病患者,请坚持治疗——您不仅是在保护自己,更是在保护家人和社会。最后想对老张和所有结核病患者说:生病不是您的错,积极治疗才是对家人最好的爱。也呼吁大家:消除歧视,给患者多一份理解,就是给健康多一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