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慢阻肺,很多患者都会下意识地 “不敢动”—— 怕一运动就气短、怕加重肺部负担、怕引发急性发作。但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不会伤害身体,反而能像 “肺部康复助手” 一样,帮你改善呼吸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甚至找到运动的乐趣。
别被 “气短” 吓退!运动是慢阻肺患者的 “康复良药”
很多慢阻肺患者觉得 “一动就喘,不如不动”,这种想法其实陷入了 “越不动越弱,越弱越不动” 的恶性循环。医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慢阻肺患者的好处,远超大家的想象。
首先,运动能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我们的呼吸离不开膈肌、肋间肌等 “呼吸肌”,就像肺部的 “动力引擎”。慢阻肺患者长期缺氧、呼吸困难,会让呼吸肌逐渐变弱,导致 “用不上力”。而通过散步、呼吸操等运动,能针对性锻炼这些肌肉,让呼吸更有力,比如坚持 2-3 个月的低强度运动后,不少患者会发现 “爬两层楼不那么喘了”。
其次,运动能改善身体的 “氧气利用效率”。慢阻肺患者的肺部通气功能下降,血液里的氧气含量容易不足,稍微活动就会觉得头晕、乏力。规律运动能让心脏更有力地泵血,让肌肉细胞更高效地利用氧气,就像给身体 “升级了氧气运输系统”。
最后,运动还能调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长期受疾病困扰,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觉得 “自己是家人的负担”。而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 “快乐激素”,能缓解负面情绪。不少患者加入病友运动小组后,不仅身体状态变好,还交到了朋友,心态也更积极了。
选对运动方式,慢阻肺患者也能 “动并快乐着”
很多患者觉得 “运动就是跑步、打球,这些我都做不了”,其实适合慢阻肺患者的运动,关键在 “温和、规律、有趣”,不需要追求高强度,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看到效果。
(1)“低强度有氧”:从 “慢下来” 开始
有氧运动是慢阻肺患者的首选,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骑自行车( stationary bike,即固定自行车)等。这类运动强度低、节奏慢,不会让呼吸突然变得急促。
散步:可以从每天 10-15 分钟开始,速度以 “能说话,不憋气” 为宜。比如饭后在家附近慢走,看看路边的花草,累了就停下来休息。逐渐增加到每天 30 分钟,每周 5-6 次。
太极拳 / 八段锦:这类运动动作柔和,还能配合呼吸调节,比如 “吸气时抬手,呼气时落手”,既能锻炼肌肉,又能改善呼吸节奏。很多医院的康复科会开设免费课程,患者可以和病友一起练习,还能互相鼓励。
(2)“呼吸训练”:给肺部 “做按摩”
除了身体运动,针对性的呼吸训练也很重要,能帮患者学会 “更高效地呼吸”,减少气短的情况。
腹式呼吸(膈式呼吸):平躺在床上,双手分别放在肚子和胸口。吸气时,肚子慢慢鼓起,胸口尽量不动;呼气时,肚子慢慢收缩,把气 “推” 出去。每天练习 3-4 次,每次 5-10 分钟。
缩唇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气,然后嘴唇缩成 “口哨状”,慢慢呼气,就像 “吹蜡烛” 一样,让气流缓慢、均匀地排出。这种方法能让肺部更充分地排气,减少残留的二氧化碳,缓解气短。
(3)“趣味小运动”:把运动融入生活
如果觉得单纯的运动枯燥,也可以把运动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让运动变得更有趣。比如:
家务劳动: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等,只要控制好速度,避免过度劳累,也能起到锻炼的作用。比如擦桌子时,慢慢伸展手臂,配合呼吸,既能打扫卫生,又能活动身体。
运动前做好 “准备”,安全才能更安心
首先,运动前要 “评估状态”。每次运动前,先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当天有咳嗽加重、痰变多、气短明显,或者有发烧、胸痛等症状,就暂时不要运动,先休息或及时就医。
其次,运动中要 “量力而行”,学会 “止损”。运动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受,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马上停下来休息:
气短明显加重,无法说话;
胸口发闷、疼痛;
头晕、心慌、出冷汗;
嘴唇、指甲发紫(缺氧的表现)。
记住,运动不是 “硬撑”,而是 “适度”,只要达到 “轻微出汗、呼吸略快但不憋气” 的状态就可以了。
结语
运动不是为了 “治愈” 慢阻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 —— 能自己买菜、能陪孙子玩耍、能和家人一起散步。所以,别再被 “不敢动” 困住,从今天开始,迈出小小的一步,你会发现,运动也能充满乐趣,身体也会慢慢变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