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是人生中一段充满期待的旅程,但准妈妈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可能面临各种健康挑战。其中,孕期贫血是最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孕妇贫血发生率高达20%~30%,尤其在孕中晚期更为普遍。贫血不仅会让准妈妈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因此,了解孕期贫血,及时在产检中发现并采取措施补血,显得尤为重要。
孕期贫血:为何“一人吃两人补”却仍缺铁?
怀孕后,准妈妈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血容量增加30%~45%,胎儿和胎盘的发育也需要大量营养支持。此时,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需求量激增,若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极易引发贫血。
1.缺铁性贫血:最常见也最易忽视
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负责运输氧气。孕期缺铁性贫血占比高达95%,主要原因包括:
饮食不均衡:偏食、素食或过度依赖外卖,导致红肉、动物肝脏等铁来源摄入不足。
生理需求激增:胎儿从母体“抢夺”铁储备,尤其孕晚期需求量达到峰值。
慢性失血:如孕前月经量多、孕期反复痔疮出血等,加速铁流失。
2.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B12缺乏的信号
若准妈妈长期素食、烹饪过度破坏叶酸,或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吸收,可能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这类贫血常伴随舌炎、手足麻木等症状,需通过血液检查确诊。
3.地中海贫血:遗传性贫血的“隐形炸弹”
广东、广西等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较高。若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胎儿有25%概率患重型地贫,需通过产检筛查提前干预。
小贴士:孕早期(12周前)务必完成血常规和地贫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贫血的危害:从妈妈到宝宝的“连锁反应”
轻度贫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1.对准妈妈的威胁
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感染,产后恢复慢。
心肺负担加重:贫血导致心脏“超负荷运转”,可能引发贫血性心脏病。
分娩风险增加:顺产时耐受力差,剖宫产术后感染概率升高。
2.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生长受限:长期缺氧可能导致胎儿体重偏低、发育迟缓。
早产或流产:严重贫血可能诱发宫缩,增加妊娠风险。
远期健康隐患:胎儿铁储备不足,出生后易患缺铁性贫血,影响智力发育。
真实案例:32岁的李女士孕28周时头晕目眩,检查发现血红蛋白仅70g/L(正常应≥110g/L)。经补铁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胎儿生长指标也恢复正常。医生提醒:“产检发现贫血别拖延,及时干预是关键!”
科学补血:食补+药补,双管齐下更有效
治疗贫血需“对症下药”,缺铁性贫血以补铁为主,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或B12,地贫患者则需专科治疗。
1.饮食调整:吃对比吃多更重要
优先选择“血红素铁”:动物肝脏(每周1~2次,每次50g)、牛肉、羊肉、血豆腐等吸收率高达20%~30%。
搭配维生素C促吸收:餐后吃橙子、猕猴桃,或喝一杯鲜榨果汁。
避免“铁吸收抑制剂”:咖啡、茶、牛奶与铁剂间隔1小时服用,高钙食物(如奶酪)不与补铁餐同食。
2.铁剂补充:遵医嘱是铁律
常见药物: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餐前1小时服用效果最佳,但可能引起便秘、黑便(属正常现象)。
剂量控制:每日补充元素铁60~100mg,过量可能引发恶心、呕吐。
疗程充足: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补铁3-6个月,恢复铁储备。
3.特殊情况:地贫患者切勿盲目补铁
地贫是基因病,补铁无效且可能加重铁过载。若产检发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需进一步做血红蛋白电泳或基因检测确诊。
4.定期监测:产检是“安全网”
必查项目:血常规(每4周一次)、血清铁蛋白(反映铁储备)。
目标值:孕中期血红蛋白≥105g/L,孕晚期≥110g/L。
小妙招:
用铁锅炒菜可增加食物中铁含量。
煮红枣、桂圆汤时加几片维生素C片,补血效果翻倍。
便秘时多吃火龙果、西梅,或咨询医生使用缓泻剂。
结语:早发现早治疗,母婴健康双保障
孕期贫血并非“小事”,但通过科学产检、合理饮食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准妈妈都能顺利度过这一关。记住:产检不是“走过场”,而是给宝宝的第一份人生保险!若您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别让贫血偷走您和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