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季节,诺如病毒便进入高发期。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极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一旦有学生感染,往往迅速蔓延,造成班级甚至全校停课。面对这种来势汹汹的“呕吐腹泻病毒”,家长、老师和学生是否只能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知识、采取有效措施,诺如病毒并不可怕。
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肠道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食物、水源,或吸入患者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而感染。该病毒传染性强、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天,酒精对其无效。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2—48小时,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伴有低热、头痛、乏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更多表现为腹泻。大多数患者2—3天内可自愈,但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为何校园容易暴发
校园是诺如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聚集,接触频繁,一个孩子感染,很容易通过共用物品、手部接触或空气传播传染给他人;二是学生卫生意识相对薄弱,饭前便后洗手不彻底、用手揉眼抠鼻等行为屡见不鲜;三是呕吐物处理不当,极易形成气溶胶,短时间内污染教室空气和物体表面,导致多人感染。
曾有案例显示,一名学生在教室内呕吐后,因未及时规范清理,短短一天内同班十余名学生相继出现症状。这说明,防控的关键不仅在于个人防护,更在于集体应对和规范处置。
预防诺如病毒,关键在“防”与“控”
面对诺如病毒,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需协同发力,构筑防线。
第一,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尤其在如厕后、进食前、处理食物前。免洗洗手液对诺如病毒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流水洗手。此外,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海鲜,也是重要防护措施。
第二,学校落实日常管理。学校应加强晨午检,发现学生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接回就医。患病学生需症状消失后72小时方可返校,避免带病上课造成传播。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要定期清洁消毒,重点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对门把手、水龙头、桌面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擦拭。餐具、毛巾等个人用品应专人专用,避免混用。
第三,规范处理呕吐物和排泄物。这是阻断传播链的关键环节。一旦发生呕吐,切勿用拖把一拖了之。正确做法是:立即疏散周围人员,开窗通风;处理人员佩戴口罩、手套,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纸巾)覆盖呕吐物,再倾倒足量含氯消毒液(浓度不低于5000mg/L)作用30分钟以上,再小心清理并装入密封袋丢弃;最后对污染区域及周边2米范围全面消毒。学校应配备呕吐应急处置包,并对教职工开展培训。
第四,家庭做好配合与观察。家长应关注孩子健康状况,若出现呕吐腹泻,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学校。居家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患者使用过的衣物、床单需单独清洗,卫生间要重点消毒。家庭成员也要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无需恐慌,但需重视
诺如病毒感染虽来势凶猛,但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人无需特殊治疗即可康复。目前尚无针对诺如病毒的疫苗,也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因此,公众不必过度恐慌,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在校园环境中,一次疏忽可能引发群体性疫情。
值得提醒的是,抗生素对诺如病毒无效,滥用反而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延长病程。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脱水(如口干、眼窝凹陷、尿少、精神萎靡)、血便或症状超过3天无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总之,诺如病毒虽小,防控事大。校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共卫生防控的重点区域。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操作和家校协同,完全能够有效遏制病毒传播。预防有方,应对有策,诺如病毒侵校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关键在于行动,在于细节,在于每个人的参与。唯有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才能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