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孕期糖耐没过?这样控糖既稳又舒服 - 数字报刊系统 甲状腺术后怎么吃能预防甲减 孕期糖耐没过?这样控糖既稳又舒服 孩子高低肩,警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诺如病毒“入侵”校园的应对办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孕期糖耐没过?这样控糖既稳又舒服

作者:博白县妇幼保健院 谢莉芳

怀孕期间,每位准妈妈都要进行一次“糖耐量试验”,简称“糖耐”。这项检查是为了筛查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如果结果显示“没过”,意味着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在孕期出现了问题,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这不是罕见情况,大约每5到6位孕妇中就有1位会遇到。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三个字会紧张,但妊娠期糖尿病与普通糖尿病不同,它发生在怀孕期间,多数在分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尽管如此,如果不加以控制,高血糖可能影响母婴健康,比如增加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因此,及时、科学地管理血糖至关重要。

好消息是,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合理运动和规律监测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不需要打胰岛素。只要方法得当,整个孕期可以平稳、舒适地度过。

第一步:理解控糖目标

控糖的核心是让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而不是一味追求低值。过低的血糖同样危险,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厥。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孕期血糖控制标准如下:

餐前(空腹)血糖 ≤ 5.3 mmol/L(95 mg/dl)。

餐后1小时血糖 ≤ 7.8 mmol/L(140 mg/dl)。

餐后2小时血糖 ≤ 6.7 mmol/L(120 mg/dl)。

夜间血糖不低于 3.3 mmol/L(60 mg/dl)。

孕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好 < 5.5%。

如果血糖值超出上述范围,应尽快就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快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这些数值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得出的安全范围,既能保障胎儿正常发育,又能避免孕妇出现不适。每天进行4到7次血糖监测(如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有助于了解自身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第二步:科学安排饮食

饮食是控糖的核心。关键不是:少吃或不吃,而是会吃。

主食要控制,但不能不吃

主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完全不吃会导致能量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和孕妇体力。建议每餐主食控制在生重50克左右(约一拳头熟米饭)。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主食,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荞麦面、藜麦、红薯、玉米等。避免精制米面,如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糯米制品等,它们消化快,容易引起血糖快速升高。

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帮助稳定餐后血糖。每餐应搭配一份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酸奶、瘦肉、鱼、虾、鸡胸肉、豆腐、豆浆等。早餐可安排一个鸡蛋加一杯无糖酸奶或牛奶;午餐和晚餐各摄入掌心大小的肉类,约100克。

蔬菜要吃够,尤其是绿叶菜

每餐至少吃一拳头以上的蔬菜,其中一半以上应为深色蔬菜,如菠菜、油菜、西兰花、茄子等。蔬菜富含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

水果要适量,选对时间和种类

水果不是禁忌,但不能随意吃。每天总量控制在200克以内,分次食用。避免果汁和果干。优先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梨、柚子、草莓、樱桃等。最好在两餐之间吃,避免餐后立即吃水果。

进餐顺序有讲究

建议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这种顺序可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研究显示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第三步:坚持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有效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孕妇瑜伽、固定自行车或水中行走。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20至30分钟,此时血糖开始上升,运动能有效抑制其过度升高。运动时应保持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说话、不能唱歌的强度,避免剧烈跳跃或空腹运动。在无医学禁忌的情况下,大多数孕妇均可安全锻炼。若出现头晕、腹痛、阴道流血或宫缩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第四步:规律作息与情绪管理

睡眠不足或长期紧张会影响激素水平,导致血糖波动。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尽量固定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情绪稳定有助于血糖平稳。

第五步:定期产检,遵医嘱

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也要按时产检。医生会通过B超监测胎儿发育、羊水量等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仍不达标,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胰岛素。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安全,不必抗拒。

总之,糖耐没过是提醒我们更关注孕期生活方式的信号。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情绪调节和定期产检,绝大多数孕妇都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顺利迎接健康宝宝。控糖的目标不仅是数字达标,更是让整个孕期过得安稳、舒适、有质量。如有疑问,及时与产科医生、营养师沟通,获取个性化指导,做自己健康的负责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