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还是查出蛀牙,且蛀牙常集中在后牙,表面看着好好的,里面却已蛀出小黑洞。其实,问题出在牙齿上那些不起眼的“小沟壑”——窝沟。这里细菌和食物残渣易藏身,单靠刷牙很难清理干净。而窝沟封闭,就是专门“堵住”这个漏洞、预防龋齿的关键办法。今天就说说窝沟封闭是什么、谁该做、何时做及注意事项。
牙齿上的“小沟壑”,为啥是蛀牙“重灾区”?
后牙表面凹凸不平的沟纹叫“窝沟”,像鞋底纹路,能增加咀嚼摩擦力,帮助磨碎食物。但它也是蛀牙重灾区:一是窝沟深窄,深度常超0.5毫米、宽仅0.1毫米,牙刷毛伸不进,食物残渣易嵌存且难清理;二是细菌易附着残渣繁殖,分解糖分产酸腐蚀牙釉质。初期窝沟会有肉眼难见的“脱矿点”,无疼痛感,等察觉疼痛时,蛀牙已伤神经,治疗麻烦。
窝沟封闭是啥?怎么帮牙齿“防蛀牙”?
窝沟封闭不复杂,本质是给牙齿窝沟“涂保护漆”。牙医用安全且流动性强的树脂,涂在牙齿咬合面窝沟,经特殊光照变硬,形成光滑坚硬的“保护膜”,像给窝沟装“防盗门”。其防蛀牙原理:一是填平窝沟,让残渣难嵌存,断细菌“食物来源”;二是隔绝细菌、酸性物质与牙釉质,切断蛀牙路径。且树脂材料安全无毒,不伤牙齿和身体。
谁该做窝沟封闭?什么时候做最合适?
窝沟封闭并非人人必做,但儿童和青少年是“黄金人群”。孩子牙齿刚萌出时,牙釉质脆弱,窝沟更深更窄,食物残渣和细菌更易堆积,蛀牙风险比成人高3-4倍。成人若后牙窝沟深,平时刷牙清洁不彻底,且牙齿无蛀牙、未补过牙,也可做窝沟封闭,尤其是喜欢吃甜食、喝碳酸饮料,或口腔卫生习惯一般的人。
最佳时间分三个关键阶段:
1.3-4岁:孩子乳牙期,乳磨牙完全长出且未磨损,窝沟清晰,及时封闭能保护乳牙不被蛀牙,避免孩子因乳牙蛀牙吃不下饭,为恒牙萌出打基础。
2.6-8岁:孩子萌出第一颗恒磨牙,即“六龄齿”。这颗牙齿终身不换,窝沟特别深,是口腔中最易蛀牙的牙齿。很多家长易把它当成乳牙,错过封闭时间,等发现蛀牙已晚,所以一定要在它刚萌出、无蛀牙时做封闭。
3.11-13岁:青少年期,孩子第二恒磨牙逐渐萌出,作用和“六龄齿”一样重要,也是终身不换的牙齿,萌出后及时封闭,能有效预防蛀牙。
做窝沟封闭疼不疼?分几步完成?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做窝沟封闭会疼,其实整个过程无疼痛感,不用打针、磨牙,孩子和成人都能轻松接受。一颗牙齿通常只需10~20分钟,具体分四步:
1.清洁牙齿:牙医用专用小刷子和清洁剂,仔细刷要做封闭的牙齿,清理表面食物残渣、牙菌斑,就像平时刷牙,无不舒服感。
2.干燥牙齿:清洁完后,牙医用小棉球擦干牙齿,再用压缩空气轻轻吹,让窝沟保持干燥。因为树脂材料需在干燥环境下粘得牢固,吹风力度轻,无刺痛感。
3.涂“保护剂”:牙医用小刷子或小棉签,把树脂材料均匀涂在牙齿窝沟里。材料透明或乳白色,流动性好,会自然渗透到窝沟深处,填满每个细小缝隙。
4.照光固化:涂好材料后,牙医用特殊蓝光(对身体无害)照射牙齿,让树脂材料在几十秒内快速变硬,形成牢固保护膜。照光无感觉,材料变硬后,窝沟封闭完成。
做完后,孩子可能感觉牙齿表面有点光滑,这是正常的,适应一两天即可,不影响吃饭和说话。
做了窝沟封闭,就永远不会蛀牙了?
很多人误以为做了窝沟封闭,牙齿就“百毒不侵”,其实不然。窝沟封闭的保护范围仅限于做了封闭的窝沟,牙齿的其他面,如侧面、邻面(牙齿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未被封闭,仍可能因清洁不到位长蛀牙。所以,做了窝沟封闭后,仍要做好三件事:
1.照常认真刷牙:不能偷懒,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刷够3分钟,注意刷到牙齿侧面和里面,不只是咬合面。饭后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清理口腔食物残渣。
2.定期检查:封闭剂虽牢固,但长时间咀嚼食物可能出现磨损或脱落。建议做完封闭后,每半年到一年看一次牙医,检查封闭剂是否完好。
3.控制甜食摄入:家长要控制孩子吃糖果、巧克力、蛋糕的频率,喝完碳酸饮料后及时漱口,避免酸性物质长时间停留在牙齿表面。
记住:预防蛀牙靠“行动”。及时给孩子做窝沟封闭,配合认真刷牙、定期检查,才能让孩子牙齿远离龋齿,吃得香、笑得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