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让全家崩溃的夜晚
深夜,3岁的乐乐突然浑身滚烫,体温计“嘀”地一声飙到39℃。妈妈刚想喂退烧药,乐乐突然眼睛上翻、四肢僵硬,喉咙里发出“咕噜”声——抽搐了!
“快掐人中!老人说这样能醒!”奶奶冲过来,指甲狠狠掐向孩子人中。爸爸慌得打120时手都在抖,妈妈则抱着孩子哭成一团……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每个家长都心跳加速?但今天要告诉大家:孩子烧到抽搐时,掐人中不仅没用,还可能害了娃!
孩子为啥会“烧抽”?不是中邪,是大脑在“过载保护”
很多老人说:“孩子抽风是撞到脏东西了!”其实,这锅“脏东西”不背——医学上管这种现象叫热性惊厥,简单说就是:孩子发烧时,大脑像被高温“烧”得短路了。
想象一下,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部”,平时通过电信号控制全身。当体温突然飙高(比如39℃以上),大脑里的神经元就像被放进烤箱的电线——绝缘层可能受损,电信号乱窜,身体就会不受控制地抽搐。
好消息是:这种“短路”通常是暂时的!90%以上的热性惊厥孩子,5分钟内会自己停下来,且不会留下后遗症。它更像手机过热时自动重启,虽然吓人,但本质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掐人中:你以为在救命,其实在“坑娃”
为什么说掐人中是“伪急救”?咱们拆开看:
1. 人中穴没那么神
人中穴确实是个急救穴位,但那是针对昏迷但呼吸正常的人(比如中暑晕倒)。而热性惊厥时,孩子的大脑处于“混乱放电”状态,掐人中就像用牙签修电脑主板——完全不对症!
2. 指甲可能“毁容”
3. 孩子皮肤娇嫩,用力掐人中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曾有案例:家长掐得太狠,孩子人中处留下永久疤痕,夏天连短袖都不敢穿。
3. 错过真正的急救时机
当全家手忙脚乱掐人中时,谁在观察孩子有没有咬到舌头?谁在记录抽搐时间?谁在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这些才是救命的关键!
真正能救命的4步操作,每个家长都该刻进DNA
第一步:别慌,先给孩子“腾地方”
把孩子抱到柔软的床或地毯上,移开周围的玩具、椅子,防止抽搐时撞伤。
第二步:侧卧“排水”防窒息
把孩子翻成侧卧位(像一只煮熟的虾),头微微后仰,这样即使呕吐或流口水,也能顺着嘴角流出来,不会呛到肺里。
第三步:当“人形计时器”
抽搐超过3分钟就要警惕!用手机秒表计时,同时观察:孩子眼睛是翻白眼还是乱转?手脚是僵硬还是软绵绵?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至关重要。
第四步:禁忌清单要牢记
不要塞手指/勺子进嘴(孩子可能咬断手指或勺子)。
不要按着孩子不让他抽(就像不能按住地震中的大楼,反而可能骨折)。
不要喂退烧药(抽搐时吞咽功能暂停,药可能呛进气管)。
抽搐停了≠万事大吉,这些情况必须送医
即使抽搐停止,也要观察孩子状态:
如果孩子叫不醒、呼吸急促、脸色发青,立刻打120!
如果抽搐反复发作(比如刚停又抽),或第一次抽搐,即使只有1分钟也要去医院。
如果发烧是突然出现(比如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烧到39℃),或伴随皮疹、脖子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必须紧急排查!
预防复发:比退烧更重要的3件事
虽说热性惊厥多数孩子仅经历一次,但有三类娃更易“中招”复发。一是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5个月的,此时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二是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的,遗传因素会增加复发几率;三是发烧初期体温像坐火箭般飙升太快的。
预防复发有要点:发烧时千万别捂汗,给孩子穿轻薄衣物,用温水轻擦脖子、腋窝等部位散热,注意避开前胸和肚子。退烧药不能乱吃,体温超38.5℃再用,优先选对乙酰氨基酚。接种疫苗后要多留意,像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发热,提前备好退烧药以防万一。
结语:当妈后最该练的“绝技”,是冷静
曾经,一位妈妈攥着我的手,声音颤抖地问我:“孩子抽搐时,我大脑像被清空了,浑身发软,怎么办啊?”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你可以哭,可以抖,这些都是本能,没人会怪你。但你的手一定要记得做两件事——先把孩子翻成侧卧位,防止呛咳窒息,再迅速拨通120。养娃路上,意外或许难防,但科学急救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孩子的安全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