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危险的动作,可能让你后悔终生
“快仰头!把血憋回去!”——这句话,相信不少人从小听到大。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管用”的动作,实则暗藏危机,正悄悄将你推向危险边缘。
去年冬天,一位60岁的老人因鼻出血仰头止血,结果血液倒流进气管,引发剧烈呛咳,差点窒息。
临床上,因错误止血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从西医角度揭开鼻出血的真相,教你科学守护健康。
鼻出血不是“小毛病”,这些信号要警惕
鼻子为何会突然“喷血”?从西医解剖学看,鼻腔黏膜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壁薄且脆弱,就像易碎的玻璃管。干燥空气、用力擤鼻、打喷嚏,甚至轻微的外力碰撞,都可能让血管破裂出血。
鼻出血背后,可能藏着更大的隐患:
局部因素——
鼻腔炎症:鼻炎患者鼻腔黏膜肿胀、充血,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导致局部鼻腔空间狭窄,气流冲击使该侧黏膜变薄,易出血。
外伤:挖鼻孔、用力擤鼻、鼻腔异物等,都可能损伤鼻腔黏膜,引发出血。小朋友好奇心强,爱将小物件塞入鼻腔,也是导致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全身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较高压力,血管壁弹性下降,变得脆弱。当血压突然升高时,鼻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不易止住。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血液凝固时间延长,也容易出现鼻出血。
关键提醒——
如果鼻血像流水一样止不住,或者伴有头晕、脸色苍白、心慌等症状,千万别硬撑,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
仰头止血?这是在玩“危险游戏”
“我小时候流血,家长都让我仰头,也没出过事啊?”——这种侥幸心理要不得!
当你仰头时,血液会顺着鼻腔倒流进喉咙。轻则引起恶心、呕吐,重则血液误入气管,引发窒息。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气管细、反应慢,危险系数更高。
更可怕的是,仰头会让你“看不见”出血量。明明已经流了半碗血,你却以为“止住了”,从而耽误治疗。记住:止血不是“憋回去”,而是“堵住漏洞”。
四步止血法,科学有效
第一步:坐直别躺,头稍前倾
保持坐直姿势,头微微前倾,让血液从前鼻孔流出,而不是倒灌进喉咙。如果感觉血液往嘴里流,立刻轻轻吐出来,不要咽下去,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
第二步:捏住鼻翼,压迫止血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即鼻梁与脸颊交界处),像捏住漏水的水管一样,持续压迫10 15分钟。压迫止血的原理是通过外力使破裂的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目的。
第三步:冷敷辅助
同时,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额头或鼻梁上。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这是利用了人体血管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当局部温度降低时,血管会自然收缩,从而减少血液流出。
第四步:这些情况必须去医院
流血超过20分钟还没止住;
血流得像打开的水龙头,浸透了好几块纱布;
觉得头晕、心慌,甚至站不稳;
反复鼻出血,且找不到明确原因。
孩子、老人、孕妇,特殊人群要小心
孩子流鼻血:多半是挖鼻孔、过敏性鼻炎或外伤惹的祸。别让孩子仰头,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鼻腔湿润,减轻鼻腔黏膜干燥。如果孩子频繁鼻出血,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排除血液疾病等严重问题。
老人流鼻血:要警惕高血压!止血时顺便量量血压,如果血压太高,得先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进行止血处理。
孕妇流鼻血:激素变化会让鼻腔黏膜充血、水肿,血管脆性增加。轻轻压迫止血就行,不要乱吃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如果鼻出血频繁或难以止住,应及时就医。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三招守护鼻腔健康
改掉坏习惯:不要用指甲挖鼻孔,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
保持环境湿润:在空调房里放盆水,或者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避免鼻腔黏膜因干燥而破裂。
管住嘴:少吃辛辣、油炸食物,这些食物容易上火,导致鼻腔黏膜充血。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增强血管弹性。
结语:别让小毛病变成大麻烦
鼻出血处理不当会危及生命,切记别仰头止血,科学按压是关键。反复鼻出血别拖延,应速就医查明原因。转发此文,或能救人一命!专家提醒:若鼻出血伴有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