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0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器械清洗消毒——藏在供应室的健康防线 - 数字报刊系统 器械清洗消毒——藏在供应室的健康防线 如何应对孩子挑食 面对产后大出血,麻醉医生如何提升抢救效率 鼻出血,别盲目仰头止血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器械清洗消毒——藏在供应室的健康防线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彩红

在医院里,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内镜探入人体寻找病因,注射器输送救命药物……这些器械每天与患者亲密接触,却鲜少有人知道,在它们重返“战场”前,必须经过一道隐秘而至关重要的关卡——消毒供应室。这里没有诊室的紧张氛围,也没有手术室的聚光灯,却用严谨的流程和精密的技术,筑起一道守护患者安全的隐形防线。

为何器械清洗消毒是 “健康第一道关”

或许有人会疑惑,医疗器械用过之后简单擦拭一下,再用消毒液泡一泡不就行了?其实,这是对器械处理的极大误解。用过的医疗器械表面不仅会残留血液、体液等污物,还可能附着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有些甚至会形成顽固的“生物膜”——就像给病原微生物穿上了一层“保护衣”,普通的清洁方式根本无法将其清除。

如果这些未经彻底清洗消毒的器械再次投入使用,后果不堪设想。以手术器械为例,若残留的病原微生物未被清除,可能导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轻则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重则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据相关数据统计,医院感染中约有 10%-20% 与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不彻底有关。

对于消毒供应室来说,器械清洗消毒就是抵御这些风险的 “第一道关”。只有将器械上的污物和病原微生物彻底清除,后续的灭菌工作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确保医疗器械在下次使用时安全无菌,为患者的诊疗安全筑牢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清洗消毒不彻底,再先进的灭菌设备也 “无济于事”。

精密流程:从污染到无菌的魔法蜕变

走进消毒供应室,你会看到一套精密如流水线的操作流程。每一件器械的“重生”,需经历四大关卡——

预处理:与时间赛跑的黄金60分钟

手术结束后30分钟内,器械必须进入预处理阶段。这个环节如同消防员灭火,使用含酶清洗剂在45℃温水下进行初步去污。某次急诊抢救中,沾满血迹的血管钳在预处理阶段及时去除了90%的有机物,为后续消毒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清洗革命:超声波的清洁魔法

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内,器械要经历"预洗-酶洗-漂洗-终末漂洗"四重奏。超声波清洗机产生的40kHz高频振动,能在0.1秒内剥离器械缝隙中的微小污染物。实验显示,这种清洗方式对结核杆菌的清除率达99.99%,远超传统手工清洗。

消毒矩阵:多重防护的科技盾牌

经过清洗的器械会进入消毒核心区——

热力消毒:90℃热水浸泡10分钟,可杀灭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体

化学消毒:过氧化氢等离子体对耐热器械进行深度灭菌

辐射消毒: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对精密电子器械实现无损处理

包装艺术:无菌状态的时空胶囊

消毒后的器械需在百级洁净环境中完成包装。医用无纺布与透气膜组成的复合包装,既能阻隔微生物侵入,又允许灭菌因子穿透。每个包装都内置化学指示卡和生物监测包,形成双重质量保证体系。

供应室的“隐形守护者”:细节决定成败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看似重复,实则处处暗藏玄机——

分类管理:根据器械材质、污染程度、使用科室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例如,感染科用过的器械需单独清洗,并延长消毒时间。

包装与储存:灭菌后的器械需用无菌包或容器密封,并标注灭菌日期、有效期。储存环境需保持干燥、清洁,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30%-60%。

追溯系统:每一件器械都有唯一编码,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全流程,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患者能做什么: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虽然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由专业人员完成,但患者和家属也能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感染防控——

配合预处理:若需自行携带器械(如假牙、助听器),使用后立即用清水冲洗,避免干燥后难以清洁。

观察器械状态:接受治疗时,若发现器械有污渍、锈迹或异味,可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遵守手卫生:治疗前后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结语

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时,很少有人知道供应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后台争分夺秒。他们用专业的清洗技术去除肉眼不可见的污染,用严谨的消毒流程阻断病原体传播,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质量安全网。这条隐形的健康防线,或许没有鲜花和掌声,却是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