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妇而言,分娩本是幸福时刻,但产后大出血却是产科最凶险的急症,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每一次抢救都是与时间的赛跑。麻醉管理作为抢救关键环节,麻醉医生作为“生命守门人”,必须建立系统化管理策略,在“黄金1 小时”内打赢生死战,这不仅关乎产妇疼痛控制,更直接影响循环稳定、器官保护与生死结局。那么,面对产后大出血,麻醉医生该如何提升抢救效率呢?
提前预警:把 “被动应对” 变成 “主动防御”
产后大出血抢救,提前预判是关键。预防重于抢救,体系优于个人。麻醉医生在产妇入院时便开始预测性防御,通过细致评估筑牢第一道防线。
高危因素筛查:麻醉医生会像“侦探”一样梳理产妇风险。有剖宫产史、多次流产史的产妇,子宫瘢痕可能影响收缩;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患者,血管弹性差易出血;多胎妊娠、巨大儿会使子宫过度拉伸,产后收缩乏力风险翻倍。这些信息是制定麻醉方案的重要依据。
术前准备升级:对高危产妇,提前备好匹配血型的红细胞、血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与产科团队提前沟通麻醉方式,若预判出血风险高,优先选全身麻醉,便于控制产妇呼吸、循环系统,为后续抢救留空间。
动态监测衔接:产妇进产房后,产科医生密切关注其心率、血压和尿量。产程中每2小时评估出血风险,关注“危险信号”,如宫缩持续时间<60秒、胎盘娩出时间>30分钟。根据基础血压设置报警参数,当心率突然加快到110次/分以上,或尿量每小时少于30毫升,可能是早期失血信号,此时立即启动预警,提前做好输血、扩容准备,迅速查找出血原因并止血。
术中精准:让麻醉管理 “跟着病情走”
产后大出血发生后,麻醉管理要根据产妇失血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方案,实现精准护航。
循环稳定优先:大出血会导致产妇血压下降,严重时引发休克,损伤重要器官。麻醉医生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一边快速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补充血容量,一边根据血压变化使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把收缩压维持在 90 毫米汞柱以上,确保器官供血。同时,通过有创动脉监测实时掌握血压变化,让用药调整更精准。
麻醉深度动态调整:麻醉过深会抑制呼吸和循环,加重血压下降;过浅会让产妇疼痛,引发应激反应,增加耗氧。麻醉医生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产妇麻醉深度,将数值控制在40-60之间。当产妇因失血血压偏低时,适当减浅麻醉深度,但要避免术中知晓;若手术操作复杂、刺激大,则在循环稳定前提下适当加深麻醉。
血液保护巧施策:输血是重要抢救手段,但血液资源有限且大量输血可能引发并发症。麻醉医生通过“自体血回收”技术,将手术中流出的血液过滤、洗涤后回输给产妇,减少异体血使用和输血反应风险。同时,打好凝血阻击战,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快速判断产妇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问题,普通凝血检查需1 - 2小时出结果,而TEG能在30分钟内给出答案,让医生及时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提高输血效率,提升抢救效率。
团队协作:从“单兵作战”到“多学科联动”
标准化流程的建立:许多医院制定“产后出血抢救代码”(Code Red),类似“火灾警报”。一旦启动,麻醉科、输血科等团队需在5分钟内到位,各司其职。如麻醉医生维持循环和麻醉深度和自体血回输设备。产科医生快速查明原因并有效止血;输血科提前备好血制品;检验科配合完成急诊凝血结果。
模拟演练的常态化:定期模拟演练可缩短响应时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模式转变。每季度进行多学科情景模拟演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无缝衔接,经过培训产后出血抢救的平均启动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3分钟。产后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子宫保留率大大提升。
信息化平台的支撑: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共享产妇信息,输血科可提前预配血型匹配的血制品;麻醉医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检验结果,调整麻醉方案。通过信息化平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产后大出血麻醉管理质量提升体系。
结语
产后大出血的麻醉管理是一场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考验。麻醉医生需以精准评估为基石,以动态循环管理为核心,以多学科协作为保障,将预防理念贯穿全程,守护生命尊严,践行医学初心,让每一位产妇都能平安迎接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