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内痔反复出血,日常饮食调理有讲究 - 数字报刊系统 PPD试验:学生体检的“防痨盾” 毒蛇突袭命悬一线,正确自救度过危机 流感高发季,教室消毒这样做才靠谱 内痔反复出血,日常饮食调理有讲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痔反复出血,日常饮食调理有讲究

作者: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杨水仙


内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在中青年中发病率高。久坐、便秘或饮食不当时,很多人会出现便后滴血、手纸带血甚至喷血情况。虽出血通常无痛,但反复发作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并发症。面对内痔反复出血,除及时就医,日常饮食调理也关键,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

 

内痔出血的根源:不只是上火那么简单

很多人将内痔出血归咎于上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内痔的本质是肛门直肠部位静脉丛扩张、曲张,形成柔软的静脉团。当排便时腹压增加、大便干硬或排便时间过长,就容易摩擦或压迫痔核,导致其表面黏膜破损而出血。

诱发内痔出血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关键诱因之一。长期摄入高脂、高糖、低纤维食物,饮水不足,或嗜食辛辣刺激之物,都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干结,进而加重排便负担,诱发或加剧内痔出血。

 

高纤维饮食:给肠道松绑的关键

膳食纤维是预防和缓解内痔出血的天然良药。它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两类,前者能吸水膨胀形成凝胶,软化粪便;后者则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两者协同作用,有助于形成柔软、成形且易于排出的大便,从而减少对痔核的摩擦和损伤。

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豆类(黄豆、绿豆、红豆)、新鲜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和水果(苹果、梨、火龙果、猕猴桃)。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纤维摄入的同时,必须同步增加饮水量,否则纤维反而可能加重便秘。

 

饮水充足:润滑肠道的润滑剂

水分是维持正常排便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体每天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途径流失大量水分,若饮水不足,肠道会从粪便中过度吸收水分,导致大便干硬、排便困难。对于内痔患者而言,干硬粪便如同砂纸一般摩擦痔核,极易引发出血。

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主,避免含糖饮料和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晨起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晨便形成,是简单有效的护肠习惯。

 

忌口有道:远离刺激源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酒精、油炸食品等,虽能刺激味蕾,却对肛肠健康极为不利。这些食物会扩张血管、加重局部充血,使痔核更加肿胀脆弱,轻微摩擦即可导致出血。尤其在内痔急性发作期,更应严格忌口。

此外,过量摄入精制碳水(如白面包、蛋糕、甜点)和红肉(如牛肉、猪肉),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减缓肠道蠕动,间接诱发便秘。因此,饮食应以清淡、均衡为原则,减少加工食品和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益生菌与肠道健康:被忽视的隐形帮手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痔疮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抑制有害菌繁殖,促进粪便正常排出。日常可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食品,如无糖酸奶、发酵豆制品(纳豆、味噌)、泡菜(注意控制盐分)等,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制剂,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间接缓解内痔症状。

 

规律饮食与排便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同样重要。暴饮暴食、饥饱无常会扰乱胃肠节律,影响排便规律。建议三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看手机或电视。饭后适当活动(如散步10–15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

同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至关重要。晨起或餐后是排便反射最活跃的时段,应抓住时机如厕。切忌久蹲、久坐、用力屏气,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如厕时不要看书、玩手机,避免人为延长排便时间。

 

综合调理,方能标本兼治

需要强调的是,饮食调理虽是内痔防治的重要一环,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若出现反复便血、血量增多、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或痔核脱出无法回纳,应及时前往肛肠科就诊,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如痔疮栓、口服静脉增强剂)、生活方式调整及必要时的微创手术,才能实现对内痔的有效控制。而科学饮食,则是贯穿始终的基础保障。

总之,内痔反复出血并非小事,但也不必过度恐慌。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摄入、保证充足饮水、远离刺激食物,并配合良好的排便习惯,大多数轻中度内痔患者都能显著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愈良方。从一日三餐做起,关爱肠道,就是守护肛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