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毒蛇突袭命悬一线,正确自救度过危机 - 数字报刊系统 PPD试验:学生体检的“防痨盾” 毒蛇突袭命悬一线,正确自救度过危机 流感高发季,教室消毒这样做才靠谱 内痔反复出血,日常饮食调理有讲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毒蛇突袭命悬一线,正确自救度过危机

作者:桂林市中医医院 秦年英


广西多山区、丘陵,属亚热带气候,是蛇类繁衍的理想之地,夏秋季节蛇咬伤事件频发。掌握蛇咬伤后的正确自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案例警示:挑衅毒蛇险丧命,正确急救脱险境

老李和老王是资深徒步爱好者,某天在深山探索时,遇到一条手臂粗的眼镜王蛇。两人认出其危险性,本想等蛇自行离开,可蛇却纹丝不动。此时,老李决定“先下手为强”,捡起石头砸向蛇的七寸,未料石头没砸中,反而激怒了蛇。蛇迅速爬向老李,咬了他右手一口后离开。

 

受伤后,老李右手腕出现两个清晰牙印,伤口刺痛且肿胀。他立刻用绳子绑扎右手腕上方,拨打120并清晰告知被眼镜王蛇咬伤的情况,随后缓慢走下山。就在他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救护车及时赶到,带来了抗蛇毒血清。经过治疗,老李成功“蛇口脱险”。

 

事后,老李坦言掌握蛇咬伤急救知识是保命关键,如能认出毒蛇、准确告知医生情况,可让医生提前准备对应抗蛇毒血清。同时,他也后悔不该挑衅毒蛇。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遇到毒蛇切勿盲目挑衅,掌握正确自救方法才是关键。

 

蛇咬伤正确自救:几步操作,关键时刻能保命

野外遭遇蛇咬伤,慌乱和错误操作会加速危险。掌握以下7个自救步骤,才能科学应对:

 

1.远离与呼救:

蛇通常不主动攻击人类,被激怒才会反击。遇蛇对峙,保持静止最佳;被咬伤后,第一时间远离咬伤地点,切勿抓捕或追打毒蛇,防止再次被咬。同时,向周围人呼救,拨打120告知位置和被蛇咬伤情况,方便救援。

 

2.认蛇:

被咬伤后,尽可能记住毒蛇的形状、花纹、颜色等特征,不要破坏伤口处的牙印。就医时,将详细信息告知医生,医生可据此判断蛇的种类,选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3.镇静与制动:

被咬伤后,情绪激动、奔跑等行为会加速血液循环,导致蛇毒更快被身体吸收。此时应保持镇静,采取“葛优躺”姿势休息,将受伤的肢体下垂,避免活动,减缓蛇毒扩散。

 

4.脱去受限物品:

尽快脱去身上的戒指、手镯、脚链、手表等饰品,以及较紧的衣物、裤袖。因为蛇咬伤后,伤口及周围部位会逐渐肿胀,若不及时取下这些物品,后续可能因肿胀无法取出,压迫局部组织,加重伤害。

 

5.抽吸、冲洗和包扎:

抽吸、冲洗和包扎。用吸奶器等能产生负压的器械抽吸伤口排出部分蛇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切勿直接用手挤压伤口。处理后消毒,垫上棉垫或毛巾,用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伸入2个手指为宜,每隔15-20分钟松开1-2分钟。

 

6.专业救治:

完成简单急救后,务必前往有蛇伤救治能力的专业医院,使用抗蛇毒血清这一唯一有效的特效药,配合综合救治,降低中毒风险。

 

认识常见毒蛇:了解特性,提前做好防范

不同毒蛇毒性、习性与咬伤症状各异,了解其特性,既有助于野外防范,又能在受伤后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常见毒蛇主要分为神经毒类、血液毒类和细胞毒类。

 

神经毒类毒蛇有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咬伤处局部症状轻,仅有轻微疼痛、肿胀和麻痒感,牙痕小,但全身症状明显。眼镜王蛇是大型毒蛇,成年个体长3至5米,毒性强且凶猛,白天活动于草地、坡地和树林,被咬后最快30分钟可能死亡,1-6小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金环蛇身体黑色带黄或金色横环,夜间活动,栖息于平原近水处。银环蛇黑白相间,昼伏夜出,毒性比金环蛇强,常见于田边等地。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会出现四肢无力、呼吸浅慢等症状,严重时呼吸麻痹、昏迷甚至死亡。

 

血液毒类毒蛇包括竹叶青、烙铁头(原矛头蝮)等。咬伤后局部症状明显,全身易出血,严重会导致急性肾衰竭或休克。竹叶青有冬眠习性,5月出洞,多在阴雨天傍晚和夜间活跃于山区树林。烙铁头是夜行性蛇类,白天待在草地或灌木树枝上,被咬后患肢迅速肿胀、疼痛,皮下有瘀斑,还可能全身出血。

 

细胞毒类毒蛇以眼镜蛇为代表,极具攻击性,白天活动,清晨和傍晚最活跃,常栖息于灌木丛、竹林。部分为喷毒眼镜蛇,毒液接触无伤口皮肤无害,入眼可能致失明。被咬后局部肿胀蔓延,溃烂坏死可能致残,还会损害心肌,病情恶化时多器官功能衰竭。

 

总之,在广西等蛇类活跃地区,野外活动时要提高警惕,提前了解毒蛇特性,做好防护。若不幸遭遇蛇咬伤,牢记正确自救步骤,及时寻求专业救治,才能顺利脱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