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降低后,流感进入高发季。教室人员密集、通风较差,易成为病毒传播 “重灾区”,一旦有学生感染,可能快速扩散影响师生健康与教学秩序。做好教室消毒至关重要,但消毒并非简单喷药,需掌握科学方法才能筑牢健康防线。
消毒不是“一喷了之”:先搞清这3个原则
1. 预防为主,消毒为辅
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日常防护更重要。学校应督促学生养成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习惯。若班级未出现病例,每周1-2次常规消毒即可;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需立即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如课桌、门把手)进行针对性消毒。
2.选对消毒剂,避免“过度消毒”
流感病毒对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75%酒精、过氧乙酸等敏感,但不同场景需选择不同产品:
物体表面(课桌、椅背、讲台):优先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500mg/L),擦拭后保持湿润1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
电子设备(电脑键盘、投影仪遥控器):用75%酒精棉片擦拭,避免液体渗入内部;
空气消毒:开窗通风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每天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若需使用紫外线灯,需在无人环境下照射30-60分钟,并注意定期清洁灯管。
误区警示:切勿混合使用消毒剂(如84+洁厕灵会产生有毒氯气),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3. 消毒后“通风”比“密闭”更重要
消毒剂挥发可能刺激呼吸道,尤其是对哮喘、过敏体质的学生。操作后需及时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消毒剂残留浓度。若使用过氧乙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建议安排在放学后进行,次日早晨再通风。
教室消毒的5个关键区域,一个都不能漏
1. 高频接触表面:课桌椅、门把手、电灯开关
这些区域是病毒“藏身”的重灾区。消毒时需注意:
课桌椅: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椅背、桌斗内侧,尤其要清理橡皮屑、食物残渣等污垢;
门把手:用酒精棉片包裹擦拭,重点处理金属部分(病毒在金属表面存活时间更长);
电灯开关:用棉签蘸取消毒液轻轻擦拭,避免液体渗入开关内部引发短路。
2. 教具与共享物品:图书、实验器材、体育用品
图书:若未被污染,无需特殊消毒,定期晾晒即可;若被患者接触过,可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注意保护学生眼睛);
实验器材:玻璃器皿可用煮沸法消毒(100℃持续15分钟),塑料器材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
体育用品:篮球、跳绳等可用75%酒精喷洒表面,晾干后使用。
3. 地面与墙面:别让病毒“落地生根”
地面:先用扫帚清除杂物,再用拖把蘸取消毒液(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重点处理墙角、垃圾桶周围;
墙面:若无明显污渍,无需常规消毒;若被患者呕吐物、分泌物污染,需先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覆盖污染物,浇洒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0-10000mg/L)作用30分钟后清理。
4. 卫生间:细菌病毒的“温床”
马桶:用含氯消毒剂冲洗马桶内壁及座圈,冲水按钮需单独擦拭;
水龙头:用酒精棉片包裹龙头开关,旋转擦拭确保无死角;
洗手池:清理下水口残留物,用消毒液擦拭池壁及台面。
5. 空调与通风系统:容易被忽视的“隐形传播源”
滤网:每月清洗1次,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滤网10分钟后清水冲洗;
出风口:用软毛刷清除灰尘,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格栅。
消毒操作中的4个安全细节,务必牢记
1. 个人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三件套”
配制消毒液时需佩戴橡胶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防止皮肤接触或吸入刺激性气体;使用紫外线灯时需佩戴护目镜,避免眼睛灼伤。
2. 浓度控制:不是越高越好
含氯消毒剂浓度过高会腐蚀家具、刺激呼吸道,浓度过低则无法杀灭病毒。以84消毒液为例,配制250mg/L溶液需按1:200比例稀释(即10ml消毒液+2000ml水)。
3. 学生参与:从“被保护者”变为“健康小卫士”
可组织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卫生员”,在老师指导下擦拭课桌、监督洗手习惯,既培养责任感,又能减少消毒盲区。
4. 记录与反馈:建立消毒台账
记录消毒时间、区域、消毒剂种类及浓度,若班级出现聚集性病例,可追溯消毒流程是否规范,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
结语
教室消毒并非“越彻底越好”,而是需要结合流感传播特点、学生行为习惯,做到精准、适度、安全。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协同,从日常防护到针对性消毒形成闭环,才能为孩子们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这个冬天,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让教室成为远离流感的“安全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