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同学们走进了新的校园,学生结核病普查也开始了。学生结核病普查(也称为结核病筛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旨在早期发现感染者,防止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学生结核病普查通常采用“初筛”+“复检”两步法。对于无症状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室筛查,目前最主流的方法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这个看似简单的皮肤测试,实则是预防结核病传播的"隐形盾牌"。
认识PPD试验:为何它是学生体检“必选项”
PPD试验全称为“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通过检测身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以“肺结核”常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学生每日在教室、宿舍密切接触,一旦有结核病患者,极易造成传播。所以,PPD试验成为学生体检重要项目,像一道“健康防线”,能及时发现潜在结核感染,避免疾病在校园扩散。
有家长疑惑:“孩子没咳嗽、发烧,也要做吗?”其实,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很多人不会立刻出现症状,即“潜伏性结核感染”。这些潜伏感染者虽暂时未发病,但体内携带病菌,不仅可能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还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时传染给他人。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是潜伏性结核感染重点人群。PPD试验能快速、便捷筛查出这类感染者,让医生及时干预,防止病情发展,这便是它被称为“防痨盾”的核心原因。
从检查本身看,PPD试验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需抽血,也不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非常适合大规模校园体检。
读懂PPD试验流程:从检查到观察一步不慌
很多学生做PPD试验前会紧张,其实流程简单,分三步,无需害怕。
第一步是“皮内注射”,医护人员会在学生左前臂屈侧中下1/3 处,用特制针头将少量结核菌素注入皮肤内。过程如同打预防针,只有轻微刺痛感,几秒结束,不会留下明显伤口。需注意,注射后不要立即按压注射部位,也不要揉搓,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导致结果不准确。
第二步是“等待观察期”,注射后需等待48-72小时看结果,因为身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需一定时间显现。这段时间学生可正常学习、生活,但要保护好注射部位,避免抓挠,不要在注射部位涂抹药膏、肥皂等物品,更不能用热水烫洗。若不小心弄湿,要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保持局部干燥。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注射部位受摩擦或碰撞,影响结果判断。
第三步是“结果判定”,规定时间后,学生需回到体检点,由专业医护人员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医护人员会测量硬结(不是红晕)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判断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需提醒,红晕是皮肤血管扩张引起,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只有硬结才是真正的反应指标。若超过72小时看结果,可能因反应消退导致判断失误,所以一定要按时复诊。
如果超过时间没有进行“结果判定”,需要等待三个月之后才能够重新注射。
解读PPD试验结果:阳性不慌,阴性也需注意
看到“阳性”结果,家长和学生不必恐慌,它不代表一定患结核病。结果解读要结合具体情况。
“阴性结果”是注射部位无硬结或硬结直径小于5毫米,一般说明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存在“假阴性”情况,如检查前一周有感冒、发烧等急性感染症状,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以及新生儿、营养不良、患有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学生,可能出现假阴性。若有这些情况,即便结果阴性,医生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胸部X光片检查,排除感染可能。
“阳性结果”是硬结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其中5-9毫米为一般弱阳性(+),10-19毫米为阳性(++),大于等于20毫米或小于20毫米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或淋巴管炎等情况,属于强阳性(+++)。阳性表明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不一定是现在患病。比如接种卡介苗后,PPD试验可能呈阳性,这是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
若是中度阳性或强阳性,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的学生,或近期硬结直径明显增大(比之前大10毫米以上),需重视,可能提示潜伏性结核感染或活动性结核病。此时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胸部X光片、痰检等,明确有无活动性病灶。确诊为潜伏性结核感染,医生会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建议服用预防性药物;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需及时规范抗结核治疗,多数患者能治愈,不影响学习生活。
结语
PPD试验是学生体检中一道重要的“防痨盾”,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核感染,防止校园内结核病的传播,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希望家长和学生们能正确认识PPD试验,在体检中积极配合,遇到疑问及时咨询医生,共同守护校园的健康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