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季节交替或气温骤变时发病率明显升高。许多患者一出现咳嗽症状,便自行购买止咳药、抗生素,甚至同时服用多种复方制剂,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因药物相互作用或成分过量引发不良反应。科学选药、合理用药,是安全有效缓解咳嗽症状的关键。
感冒为啥不用抗生素?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知识点: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等,而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等)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完全没用。
很多人感冒后觉得“发炎了就得用抗生素”,其实感冒时的鼻塞、咽痛、流涕等症状,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正常反应,并非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盲目用抗生素不仅不能缓解感冒症状、缩短病程,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以后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药物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只有当感冒持续3-5天后,出现咳黄脓痰、流脓涕、发热不退(体温超过 38.5℃且持续2天以上)等症状,怀疑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不能自己随便买。
感冒用药:对症选,别重复吃
感冒常见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选药看“成分”比看“商品名”重要,避免复方药叠加致成分过量。
(一)发热、头痛、肌肉酸痛:选含解热镇痛成分的药
如果感冒时伴随发热(体温超过 38.5℃)、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可选择含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药物。这两种成分是目前推荐的安全解热镇痛药,能有效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但要注意: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2 克,过量可能伤肝;布洛芬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有胃溃疡的人需谨慎使用,最好随餐吃。
常见的这类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很多复方感冒药(如氨酚伪麻美芬片)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成分表,避免同时吃两种含相同解热镇痛成分的药。
(二)鼻塞、流涕:选缓解鼻黏膜充血或抗组胺成分的药
鼻塞明显可选含伪麻黄碱的药物,能收缩鼻黏膜血管,但高血压、冠心病、甲亢患者禁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流清涕、打喷嚏严重,可选含氯苯那敏(易犯困,开车、上班者慎用)或氯雷他定(嗜睡轻)的药物。
复方感冒药常含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可同时缓解鼻塞和流涕,无需额外单买药。
(三)咽痛:优先局部用药
咽痛轻微时,含服西瓜霜含片、草珊瑚含片,或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咽痛严重影响吞咽,可搭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或在医生的辩证下选用适宜的清热解毒类药物,切勿自行服用买成分不明的 “咽痛中成药”。
咳嗽用药:先分干咳与湿咳
咳嗽是排痰的保护机制,需先分清类型再选药。
(一)干咳(无痰或痰极少):用镇咳药
感冒后期干咳频繁影响休息,可用含右美沙芬(推荐,成瘾性低,每日不超 30 毫克,连续用不超 7 天)或喷托维林(作用弱,适合儿童或轻度干咳)的药物。部分复方感冒药(如氨酚美沙糖浆)含右美沙芬,避免重复用药。
(二)湿咳(有痰难咳出):用祛痰药,忌镇咳药
湿咳用镇咳药会导致痰堵呼吸道,加重感染。应选祛痰药:氨溴索(稀释痰液,适合痰稠难咳)、乙酰半胱氨酸(分解黏蛋白,适合痰多黏)、愈创甘油醚(刺激排痰,适合轻度湿咳)。复方止咳药常含镇咳和祛痰成分,湿咳尽量不用;分不清类型可咨询药师。
4类人群用药需谨慎
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成人药禁用,需选用儿童专用剂型,止咳药优先祛痰药,镇咳药需医生指导,禁用含可待因成分的药。
老年人:常患基础病,含伪麻黄碱的药忌用于高血压患者(升血压),含氯苯那敏的药慎用于前列腺增生者(易排尿困难)。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用药需医生指导,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退热,但布洛芬孕晚期禁用;右美沙芬哺乳期慎用。
有基础病者:胃溃疡患者忌用布洛芬;哮喘患者慎用含阿司匹林的药;肝病患者忌用对乙酰氨基酚。
最后要强调: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 5-7 天会自行好转,用药的目的是缓解症状,让身体更舒服,不是 “治好” 感冒。如果感冒咳嗽持续超过 10 天,或出现高热不退、咳血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排除肺炎、支气管炎等严重疾病,别再自己吃药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