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胎盘早剥,胎儿安危如何保障? - 数字报刊系统 慢性肾病透析,选对通路少遭罪 胎盘早剥,胎儿安危如何保障? 新生儿脓疱疮,护理要当心 慢性创面不愈合的原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胎盘早剥,胎儿安危如何保障?

作者: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妇幼保健院 杨英林


怀孕本是一段满含期待的奇妙旅程,然而一些突发状况,却可能将准妈妈和胎儿推入生死边缘。胎盘早剥,便是其中极为凶险的存在,宛如潜藏在子宫里的致命暗雷。一旦触发,若不能迅速“排雷”,母婴在短时间内便会遭遇灭顶之灾。接下来,本文将揭开胎盘早剥的真相,看医学如何守护母婴安全。

 

胎盘早剥:胎儿的“氧气站”突然罢工

 

胎盘是连接母体和胎儿的“生命桥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正常情况下,胎盘会在胎儿娩出后才与子宫壁分离。但胎盘早剥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在胎儿未出生前,胎盘就提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导致胎儿瞬间失去氧气供应,母体也可能因大出血而休克。 

 

这种剥离可能是“显性”的(阴道出血明显),也可能是“隐性”的(血液积聚在胎盘后,阴道无出血但腹部剧痛)。更危险的是,剥离面积越大,胎儿缺氧越严重,母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的风险也越高,严重时甚至需要切除子宫保命。 

 

典型案例:一位孕34周的孕妇在晚餐后突然感到腹部撕裂样疼痛,伴随头晕和阴道少量出血。家人紧急送医后,医生发现她的胎盘已剥离近一半,胎儿心率骤降至80/分。经过绿色通道紧急剖宫产,胎儿虽早产但脱离危险,而孕妇也因及时输血和手术避免了子宫切除。

 识别危险信号:这些症状是胎儿的“求救声”

 

胎盘早剥的发作往往毫无预兆,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准妈妈需警惕以下“高危信号”: 

 

1. 突发剧烈腹痛:不同于分娩前的阵痛,胎盘早剥的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且程度与剥离面积相关。若疼痛伴随子宫发硬(像木板一样触痛明显),需立即就医。 

2. 阴道出血异常:出血量可能多可能少,颜色从鲜红到暗红不等。若出血伴随血块或组织物排出,更需警惕。 

3. 胎动突然消失:胎儿因缺氧会减少活动,若平时活跃的宝宝突然“安静”,可能是危险的预兆。 

4. 全身症状:严重剥离可能导致孕妇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这是大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 

 

高危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孕妇; 

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车祸、摔倒)的孕妇; 

有胎盘早剥病史或子宫手术史的孕妇; 

双胎妊娠或羊水过多的孕妇。 

 

与死神赛跑:产科团队的“黄金1小时”救援

 

胎盘早剥的救治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从发现症状到胎儿娩出,每延迟1分钟,胎儿存活率就会大幅下降。现代产科已形成一套标准化急救流程: 

 

第一步:快速评估 

医生会通过超声检查确认胎盘位置和剥离面积,同时监测胎儿心率和孕妇的生命体征。若胎儿存活且剥离面积较小,可能尝试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吸氧、使用药物抑制宫缩);但若出现胎儿窘迫、大出血或凝血异常,必须立即终止妊娠。 

 

第二步:紧急剖宫产 

对于大多数胎盘早剥的孕妇,剖宫产是挽救母婴生命的唯一方式。手术中,医生会尽量避开胎盘附着处切开子宫,以减少出血;若胎盘已完全剥离或子宫收缩乏力,可能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甚至切除子宫。 

 

第三步:多学科协作 

严重胎盘早剥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麻醉科、新生儿科、输血科等团队需全程待命。例如,早产儿出生后需立即转入暖箱进行呼吸支持;孕妇若出现DIC,需快速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案例回顾:一位孕28周的孕妇因车祸导致胎盘早剥,术中发现子宫内积血达1000毫升。产科医生联合麻醉科实施“自体血回输”,同时新生儿科团队对娩出的极早产儿进行心肺复苏。最终,母婴均脱离生命危险。 

 

 防患未然:准妈妈的“自我保护指南”

 

尽管胎盘早剥难以完全预防,但通过科学管理高危因素,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1. 控制基础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孕妇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 

2. 避免腹部外伤:乘车时务必系好安全带(下缘置于耻骨联合上方),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 

3. 规律产检:妊娠中期超声可筛查胎盘位置,若发现胎盘低置或形态异常,需增加产检频率。 

4. 警惕异常症状:一旦出现腹痛、出血或胎动异常,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结语:科学认知是最好的“护身符”

 

胎盘早剥虽凶险,却非不可战胜。准妈妈通过规范产检、及时察觉症状、配合快速医疗干预,多数母婴可转危为安。了解疾病、信任医生,就是给胎儿最好的守护。记住,怀孕是家庭与医疗团队的携手,愿每位妈妈都能平安迎接新生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