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孕妈血压高,小心这些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肺炎高发,防护有招 针灸助力肩周炎轻松缓解 孕妈血压高,小心这些信号! 孩子喊活着没意义?家长须共情回应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孕妈血压高,小心这些信号!

作者:百色市人民医院 谢常懿


对孕妈而言,孕期身体每次变化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其中,高血压是个“隐形威胁”,它可能无明显症状,却会悄悄影响孕妈和宝宝的健康,它病情复杂,变化快,妊娠期、分娩期等生理变化及各种不良刺激均可能导致病情变化。今天就聊聊孕期高血压,教大家识别危险信号、应对方法,助孕妈安稳度过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

 

孕期高血压不容小觑

 

部分孕妈觉得“血压高一点没关系,生完就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数据显示,每10个孕妈里,大概就有1个会遇到孕期高血压,并非小概率事件,调查发现,多种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比如初产、肥胖(体重指数≥kg/m2)有子痫前期加重病史(母亲或姐妹)、年龄≥35岁、距离前次妊娠间隔≥10年等为中度危险因素,孕妇有子痫前期病史(尤其伴有不良妊娠结局)、多胎妊娠,合并有慢性高血压、1型或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为发生高血压的高风险因素。

 

孕期高血压若未及时控制,危害不小。对宝宝,可能导致胎盘供血不足,使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生长缓慢,甚至缺氧、胎盘早期剥离等;对孕妈,严重时可能损伤肾脏、心血管、肝脏、血液及脑部等多器官,还可能引发抽搐、昏迷等危险状况,严重时危及母胎安全。不过,只要能早发现、早处理,大多数孕妈都能顺利度过孕期。接下来讲讲身体提醒“血压可能出问题”的信号。

 

异常信号,孕妈务必留意

 

孕期身体本就易有各种不适,很多孕妈会误把高血压信号当成正常反应。其实,仔细区分就能发现不同,下面几种情况要多留心。

 

1.  头部不适:

经常头晕,如站起来时眼前发黑,或出现头痛,尤其是后脑勺发紧、疼痛,且休息半小时不能缓解,就别不当回事。普通孕期疲劳休息后会明显好转,而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往往持续时间长,还可能随血压升高愈发明显。

 

2.  视力变化:

有些孕妈看东西模糊,如有重影,眼前总闪过小光点、黑影,像有蚊子在飞。此时别觉得“生完就好”,视力异常很可能是高血压影响眼底血管的信号,要及时检查。

 

3.身体水肿:

孕期水肿常见,如长时间走路后脚踝肿,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会明显减轻。若出现两种情况要警惕:①水肿范围广,不只是脚踝,小腿、大腿甚至脸、手都肿;②水肿压下去有坑,如用手指按小腿,会留下小凹陷,半天弹不回来。这种异常水肿很可能和高血压有关。

 

4.其他信号:

胸闷、喘不上气,如以前爬两层楼没问题,现在爬一层就胸口发紧、呼吸费劲;

尿里有泡沫,小便后马桶里泡沫像啤酒沫,冲几次都不消失。这两个信号可能意味着高血压已影响心脏或肾脏,不能拖延。

 

发现信号,三步正确处理

 

孕妈发现身体异常,正确处理需分三步:

 

第一步,即刻测血压并精准记录。家中备好电子血压计,发现异常后,在安静处坐下,背部靠稳、手臂与心脏平齐,休息5分钟再测,避免刚走路或情绪激动后测量。正常孕期血压应低于140/90mmHg,若超出或比自身基础血压高出30/15mmHg,即便未达140/90mmHg,也需重视并记录。

第二步,当天就医切勿拖延。孕期高血压病情变化快,拖延会增加风险。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情况,如“何时出现何种症状,测得血压多少”,便于医生判断。

第三步,遵医嘱配合治疗。医生开的降压药对宝宝安全,勿因担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或减药,同时严格执行医生提出的饮食、休息等建议。

 

做好预防,更安心

 

即便身体无异常,孕妈也需从日常小事预防孕期高血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定期产检。定期产检是发现孕期高血压的关键,因其早期多无症状。孕妈需遵循医生安排,孕早期每月1次、孕中期2周1次、孕晚期1周1次产检并测血压。“高危人群”更要密切监测,可每天在家测血压记录,产检时供医生参考。

二是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上少吃重盐食物,炒菜少放盐和酱油;合理安排休息,不熬夜,中午小睡;避免劳累,适度锻炼,少做重体力活;保持情绪轻松,多和家人交流,听舒缓音乐。

三是控制体重。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妈,孕期增重11~16公斤即可,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果,主食搭配杂粮,低钙摄入者每日补钙1.5~2.0g。

结语

孕期是特殊又美好的时光,孕妈要多关注自己身体,有不舒服别硬扛;家属要多关心、多陪伴,和孕妈一起守护宝宝的健康。相信做好准备、科学应对,就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接可爱的小生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