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穿衣、梳头时抬臂费劲,做饭够不到高处调料,夜间肩膀疼痛到难以入眠,这些都是肩周炎患者常遇到的困扰。肩部功能受限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不少人尝试按摩、贴膏药,效果却不理想。针灸作为传统康复手段,能否有效缓解肩周炎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答,教大家正确应对肩周炎。
什么是肩周炎,为啥会“疼得动不了”?
很多人误以为肩周炎只是“肩膀发炎”,实际并非如此。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造成关节内外广泛粘连,最终导致肩关节僵硬、疼痛且活动受限的疾病,医学上又称“冻结肩”。
肩周炎多发于40-6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病因可包括颈椎病、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以及肩部外伤或手术后制动等。患病后,患者不仅会感到肩膀疼痛,肩关节还会逐渐变“僵”,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梳头、后背摸腰等日常动作。
针灸为啥能缓解肩周炎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肩痹”范畴,又称“漏肩风”“五十肩”,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若局部受凉或劳累闪挫,经脉受到长期压迫,致气血阻滞而成,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多与肩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针灸通过刺激肩部特定穴位,比如肩髃穴、肩前穴、肩贞穴等,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恢复局部气血运行,激活体内镇痛物质,从而改善 “不通则痛” 的问题,让肩膀的不适感得到缓解。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针灸能提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吸收,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还能放松紧张的肌肉,帮助恢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减轻组织粘连,让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对急、慢性期肩周炎均有治疗作用,但开展治疗前必须先明确诊断,关键要排除肩关节骨折、肿瘤这类器质性病变,同时也要排除由内脏疾病引发的肩部牵扯痛,避免因误诊影响治疗甚至延误病情。此外,在针灸治疗期间,自主锻炼与被动活动同样重要,二者都是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缺一不可。合理开展功能锻炼能辅助针灸提升疗效,帮助患者更快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早日恢复肩关节功能。
针灸期间,配合这些康复动作效果更好
针灸治疗期间,配合科学的康复动作能有效提升恢复效果,以下三个简单易学的居家动作,适合日常练习。
1.“钟摆运动”:保持身体前倾,用健侧手扶住桌子保持平衡,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使其像钟摆一样进行前后、左右轻摆,还可以缓慢画圈,动作需缓慢轻柔,避免二次拉伤。
2.“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距离墙壁20~30厘米,将患侧手掌贴在墙面上,手指沿墙面慢慢上“爬”,直到到达自己能忍受的最高位置处停留 3 秒后,再缓慢将手臂放下,回到初始姿势。
3.“毛巾拉伸”:准备一条毛巾,双手在身体背后握住毛巾的两端,用健侧手臂向上拉毛巾,带动患侧手臂向后伸展,当肩部感受到明显的牵拉感时,保持该姿势5秒后放松手臂,恢复到起始状态。
练习时务必注意动作需缓慢、轻柔,以不引发肩部剧烈疼痛为度,忌过度拉伸引起肩关节二次损伤。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动作,及时咨询医生,根据专业建议调整练习方式和强度。
避坑提醒:针灸缓解肩周炎,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针灸能根治,治完不用管”。针灸是肩周炎重要的治疗手段,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但无法根治。治疗后若不注意日常保护,如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肩部受凉,或不注重后续功能锻炼,肩周炎很容易复发。
误区二:“疼得越厉害,扎针越用力效果越好”。针灸刺激的强度需要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个人对针刺的耐受度来灵活调整,并非力度越大治疗效果就越好。过度刺激可能会加重肩部不适,还会损伤局部组织,影响恢复。
结语
肩周炎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针灸是缓解肩周炎的有效手段,但要明确适用情况,避开治疗误区。治疗期间配合正确的康复动作,日常生活中注意肩颈部的防寒保暖、正确的生活姿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强力抬举重物、跌仆外伤等,才能更好地改善症状、恢复肩关节功能,让肩膀重新灵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