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脑卒中突袭前,身体发出的求救暗号 - 数字报刊系统 生化慢病指标: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如何快速应对心律失常发作? 胰腺出问题,CT“扫描”见分晓 脑卒中突袭前,身体发出的求救暗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卒中突袭前,身体发出的求救暗号

作者:扶绥县人民医院 莫羽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说“有人突然手脚动不了、说不出话,送医院后确诊脑卒中”。很多人觉得脑卒中是“突然找上门”的,但其实在真正发病前,身体往往早就发出过“求救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当成“小毛病”忽略,最终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今天就聊聊脑卒中发作前的“暗号”,教你怎么认信号、会应对、懂预防,把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得简单说说,脑卒中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本质是大脑里的血管出了问题:要么是血管被血栓堵住,血液流不过去,导致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要么是血管破裂,血液流到脑组织里,压迫大脑(出血性脑卒中)。不管是哪种,都会让大脑缺氧缺营养,进而影响神经功能,严重时可能致残甚至致命。

 

但大家不用怕,脑卒中不是“毫无征兆”。约1/3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这其实就是身体在“求救”。这些“求救暗号”可能只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很容易被误以为是“累了”“没休息好”,但只要能及时发现,就能通过干预避免发展成严重中风。

 

接下来,这5个“求救暗号”一定要牢记,出现任何一个都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个信号是“手脚或面部麻、软”。

比如突然感觉一侧手脚突然无力或麻木,没力气,持物、步态不稳,拿杯子时杯子掉在地上,走路时不自觉往一边歪;或者嘴角突然下垂,说话时流口水,吃饭时食物总往一侧漏。这种“单侧”的无力、麻木,不是“累了”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大脑对应区域的血管出了问题,一定要警惕。

 

第二个信号是“说话说不清、听不懂”。

突然说话含糊、词不达意、表达困难或理解他人言语出现障碍,比如想表达“我要喝水”,却只能说出含糊不清、支支吾吾的“我要……我要……”,说出的话不完整、不连贯让人听不清,也可能突然间说不出话,也可能声音嘶哑、语调较平时下降,也可能是别人跟你说话,你明明听见了,却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哪怕这种情况只持续几分钟,也别当成“一时嘴瓢”,这是大脑语言中枢供血不足的表现,必须重视。

 

第三个信号是“眼睛看不清楚”。

可能是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东西,像有一层雾挡着;也可能是看东西有重影,比如看一根筷子变成两根;还有人会突然“眼前发黑”,几秒钟后又恢复正常。别把这些情况当成“老花眼犯了”或“没睡醒”,这其实是大脑视觉相关区域供血受影响的信号。

 

第四个信号是“突然剧烈头痛”。

这种头痛和平时的头痛完全不一样——没有感冒、熬夜等诱因,突然发作,疼得像“头要炸开”,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如果出现这种“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要立刻警惕,可能是脑血管破裂前的预警。

 

第五个信号是“走路不稳、头晕”。

不是普通的“有点晕”,而是突然感觉天旋地转,站着时要扶着东西才不会倒,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方向不受控制。别误以为是“低血糖”,如果没饿肚子却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大脑平衡中枢供血出了问题。

 

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述任何一个“暗号”,记住:时间就是大脑,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必须按这3步做,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第一步,立刻打120,不要抱有“等会儿会好”的侥幸,明确告知地址与患者中风症状,询问能否送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这类医院有专属急救流程,能更快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

第二步,不要喂水喂药(患者可能吞咽困难,易呛咳窒息)、扶患者行走,也别掐人中、按穴位,应让患者安静躺下,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气管,等待急救。

第三步,等120时快速收拾患者身份证、医保卡,更要记住症状开始时间,因缺血性脑卒中最佳溶栓时间在发病后4.5小时内,该时间对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当然,比“应对信号”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做好这3件事,能大幅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1. 改掉坏习惯:戒烟限酒,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每天抽30分钟做散步、打太极等温和运动,避免熬夜等。

2.控好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遵医嘱服药,不可因无症状停药,还要定期监测指标,如高血压者每日测血压,糖尿病者每周测2~3次血糖,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3.定期检查:40岁以上,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肥胖、打呼噜严重者,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排查颈动脉斑块。

 

脑卒中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能认出身体的“求救暗号”,知道该怎么应对,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大大降低它的危害。多一分警惕,就多一分健康保障,不仅能救自己,也能守护家人的平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