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生化慢病指标: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 数字报刊系统 生化慢病指标: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如何快速应对心律失常发作? 胰腺出问题,CT“扫描”见分晓 脑卒中突袭前,身体发出的求救暗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化慢病指标: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作者: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韦新艳


 

被忽视的肾脏健康危机

 

张阿姨最近总觉得容易疲劳,早上起床眼皮还肿得厉害。她以为是没休息好,直到体检时医生指着生化报告说:“您的血肌酐超标了,肾脏可能有问题。”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让她意识到:原来肾脏的求救信号,早就藏在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检查单里。

 

像张阿姨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受损时几乎不会喊疼,但生化指标却能悄悄透露真相。如果能在指标异常初期及时干预,很多肾病患者都能避免发展到尿毒症的结局。这些生化指标,就像交通信号灯,提醒我们何时该减速、何时要警惕。

 

 肾脏的“沉默杀手”特性

 

肾脏每天要过滤约180升血液,把代谢废物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同时还要调节血压、制造红细胞。但它有个致命弱点——没有痛觉神经。即使肾小球滤过膜被破坏、肾小管功能下降,身体也可能毫无感觉。等到出现水肿、贫血或皮肤瘙痒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更危险的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肾脏。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超标会让肾小球“过劳死”,等发现尿里有泡沫时,可能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肾功能。

 

 生化指标:肾脏的“翻译官”

 

肾脏不会说话,但血液和尿液中的生化指标会替它“发声”。这些指标分为三类,就像不同级别的警报系统:

 

1. 基础警报:血肌酐和尿素氮 

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废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肾脏排出。如果血肌酐升高,说明肾脏“清扫垃圾”的能力下降了。但要注意,老年人或肌肉少的人血肌酐可能本来就偏低,即使肾脏受损,指标也可能“伪装”成正常。 

尿素氮则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吃太多肉或消化道出血都可能让它暂时升高。所以医生不会只看单一指标,而是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 进阶警报: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 

胱抑素C是个“老实人”,它由细胞稳定产生,不受年龄、肌肉量影响。当它开始在血液中积累,说明肾脏的“筛子”(肾小球)已经漏了。 

尿微量白蛋白更像是“侦察兵”,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最早受损时,尿里会先出现少量白蛋白。这时候及时控制血糖,还能把肾脏拉回安全区。

 

3. 紧急警报:β2-微球蛋白和电解质紊乱 

β2-微球蛋白本来会被肾小管“回收”,如果它在尿里增多,说明肾小管已经“罢工”。而血钾、血钙等电解质异常,则是肾脏失控后的“连锁爆炸”——高血钾会引发心跳骤停,低血钙会导致手脚抽搐。

 

指标解读的“避坑指南”

 

王先生体检发现尿蛋白一个“+”,紧张得连夜挂急诊。结果医生一问,原来他体检前一天刚跑完半程马拉松。剧烈运动会让肌肉短暂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导致尿蛋白假阳性。 

这类“乌龙事件”提醒我们:指标异常≠一定生病。发烧、感染,甚至情绪紧张都可能干扰结果。正确的做法是:避开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后复查,必要时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肾脏B超。

 

更关键的是,不能只看一次结果。李奶奶的血肌酐偶尔超标,但连续三年检查都在波动,医生判断是衰老导致的肾功能自然下降,而非疾病。动态监测比单次数值更有意义。

 

守护肾脏的“三阶防线”

 

第一道防线:高危人群早筛查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患者要关注血肌酐和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就像给汽车定期保养,能提前发现小毛病。

 

第二道防线:早期干预控进展 

如果发现尿蛋白或eGFR下降,别急着吃补药。控制血压、血糖,减少盐和蛋白质摄入,比“补肾偏方”更有效。比如把每天的盐从10克减到5克,就能减轻肾脏负担。

 

第三道防线:延缓晚期并发症 

即使到了慢性肾病4期,也别放弃。通过低钾饮食、控制磷摄入,配合药物治疗,很多患者能推迟十年以上进入透析。

 

 结语: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肾脏的求救信号,其实就藏在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化报告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值和箭头,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身体发出的紧急呼救。下次体检时,不妨主动多问医生一句:“我的肾功能指标正常吗?”早一点读懂这些信号,就能多一份逆转病情的机会,毕竟,在健康红灯真正亮起前,及时踩下刹车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