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频率或传导出现异常。正常人心跳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而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动过速(如每分钟超过100次)、过慢(低于60次),或忽快忽慢、漏跳等。虽然部分心律失常属于生理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睡眠中窦性心动过缓),但有些类型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当心律失常突然发作时,普通人该如何快速应对?掌握以下知识,关键时刻或许能救命。
心律失常的常见表现
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人而异,轻者可能毫无感觉,重者则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心慌、心悸(感觉心脏“乱跳”“扑通扑通”)
2.胸闷、胸痛
3.头晕、眼前发黑
4.乏力、气短
5.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出汗、意识模糊或突然跌倒,容易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或“低血糖”,从而延误诊治。此外,部分年轻人在情绪激动、熬夜或大量饮用咖啡后出现短暂心悸,也可能是良性早搏,但若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仍应就医排查。
发作时先冷静,判断是否危急
面对心律失常,第一步是判断其是否属于“危急情况”。以下情况属于高危,需立即拨打120:
1.意识丧失或接近晕厥(如眼前发黑、站立不稳)
2.严重胸痛持续不缓解,尤其伴有出汗、恶心
3.呼吸困难、口唇或指甲发紫(提示缺氧)
4.脉搏极快(如超过180次/分)或极慢(低于40次/分)且伴有明显不适
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若患者突然倒地、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并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许多公共场所已配备AED,操作简单,语音提示清晰,普通人经简单培训即可使用。
轻度发作时的自我缓解方法
对于部分良性、阵发性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尝试“迷走神经刺激法”来终止发作。这些方法安全、简便,适合家庭操作:
1.Valsalva动作: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像用力排便一样向下用力10~15秒,然后缓慢呼气。此动作可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
2.冷水刺激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面部,或低头将脸浸入冷水中数秒(注意避免呛水)。低温可激活“潜水反射”,有助于减缓心跳。
3.咳嗽法:用力咳嗽几次,有时也能通过增加胸腔压力影响心脏节律。
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意识清醒、无严重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若尝试后无效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
切勿自行服药
有些患者家中备有救心丸或抗心律失常药,但切忌在未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前自行服药。不同心律失常的用药原则截然不同——例如,用于治疗房颤的药物可能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室颤,导致猝死。因此,任何药物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发作时的正确体位与陪伴
心律失常发作时,应让患者坐下或平躺,避免突然站起或剧烈活动,以防晕厥摔倒。若感到头晕,可采取平卧位并抬高双腿,有助于增加脑部供血。身边有人陪伴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可及时呼救并实施心肺复苏(CPR)。
日常预防胜于应急
虽然突发心律失常难以完全避免,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发作风险: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糖尿病等都是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需规范治疗。
2.避免诱因:如过量饮酒、浓茶、咖啡、熬夜、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
3.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久坐不动,也避免剧烈运动。
4.定期体检:尤其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必要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哪些人需格外警惕?
以下人群属于心律失常高危群体,应提高警惕:
有心脏病史(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有家族猝死史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病史
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佳者
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某些抗抑郁药、抗生素)
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专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电生理检查或植入式设备评估(如起搏器、ICD)。
结语
总之,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识别风险、科学应对。轻度发作可通过简单方法尝试缓解,但高危情况必须争分夺秒送医。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管理基础疾病,能有效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掌握这些知识,不仅保护自己,也能在他人突发状况时伸出援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