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乳腺癌放疗:术后辅助,降低复发风险 - 数字报刊系统 脑损伤后吞咽差,简单技巧促恢复 乳腺癌放疗:术后辅助,降低复发风险 慢阻肺患者怎么做呼吸操? 自测网球肘,这些动作暴露你的关节隐患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乳腺癌放疗:术后辅助,降低复发风险

作者: 柳州市中医医院 徐伟佩


当乳腺癌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后,许多患者会松一口气,但医生的一句“建议术后放疗”可能又让人心生疑虑。放疗是什么?真的有必要吗?事实上,放疗如同一位“隐形盾牌”,通过精准打击手术难以清除的微小病灶,将复发风险降低一半以上。它不是“最后的补救”,而是预防复发的关键防线。 

 

乳腺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地带”

手术刀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但癌细胞可能像“种子”一样潜藏在周围组织或淋巴结中。这些“高危地带”包括: 

乳腺/胸壁:保乳术后,残留的乳腺组织可能藏有癌细胞;全切术后,胸壁皮肤和肌肉层也可能成为复发温床。 

腋窝与锁骨上淋巴结:癌细胞常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尤其是中高危患者,这些区域的“隐匿病灶”是复发的重要源头。 

内乳淋巴结:部分乳腺癌类型(如内侧肿瘤)可能波及内乳链,需特别关注。 

 

复发的“高危因素”则像一张隐形的网,将部分患者推向风险巅峰: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多、病理类型激进(如三阴性)、手术切缘不干净……这些因素让放疗成为必要的“安全阀”。 

 

放疗如何构建“防复发屏障”?

放疗的核心原理是“精准破坏”:高能射线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穿透皮肤,直接攻击癌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分裂能力。与手术“切除”不同,放疗是“消灭残留”,两者协同才能彻底清除肿瘤。 

 

技术升级:从“全面覆盖”到“精准打击” 

过去的放疗像“地毯式轰炸”,可能误伤周围健康组织;而现代技术已实现“智能制导”: 

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通过CT扫描定位肿瘤形状,定制射线形状,避免“伤及无辜”。 

调强放疗(IMRT):像“可调节的喷壶”,根据肿瘤不同部位的厚度调整射线强度,保护心脏、肺等重要器官。 

呼吸门控技术:患者呼吸时胸部会移动,这项技术通过追踪呼吸节奏,在特定时刻释放射线,确保精准性。 

 

治疗周期:短与长的平衡 

常规放疗通常持续5周,每日1次;而“大分割放疗”将单次剂量提高、总次数减少(如3周完成),效果相当且副作用更轻。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位置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方案。 

 

 

放疗的“双刃剑”:风险与应对

放疗并非无懈可击,但现代技术已将副作用降至最低。 

 

急性反应:皮肤与疲劳的“小麻烦” 

治疗部位皮肤可能发红、干燥,类似“晒伤”,但通过保湿霜、避免摩擦即可缓解;疲劳感会在治疗2-3周后出现,但合理安排休息、适度运动可减轻不适。 

 

长期风险:心脏与肺的“隐形保护” 

左侧乳腺癌患者需特别注意心脏保护。现代放疗通过“心脏遮挡技术”和精准定位,将心脏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对肺部的保护则通过“剂量限制”实现,继发肺癌的风险极低。 

 

特殊人群的“量身定制” 

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者,医生会调整剂量或缩短疗程;而年轻患者则需关注生殖系统保护,治疗前可咨询冷冻卵子等生育保存方案。 

 

 

谁需要放疗?——治疗决策的“金标准” 

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都需要放疗,但以下情况几乎“必选”: 

保乳术后患者:无论肿瘤大小或淋巴结状态,放疗可降低50%以上的局部复发风险。 

全切术后中高危患者: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多或病理类型激进者,放疗是“标准配置”。 

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完全缓解(pCR):即使肿瘤缩小,残留癌细胞仍需放疗“清扫”。 

 

而低危患者(如肿瘤小、无淋巴结转移)可能豁免放疗,但需严格评估病理特征。 

 

 

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

1. 放疗会让我掉头发吗? 

不会!放疗仅针对手术区域,不会像化疗那样导致全身脱发。 

 

2. 放疗期间能正常工作吗? 

多数患者可以。治疗每次仅需10-15分钟,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建议与单位协商灵活工作时间。 

 

3. 放疗后多久能怀孕? 

建议放疗结束1年后怀孕,以减少辐射对卵子的潜在影响。年轻患者可提前咨询生殖科医生。 

 

4. 放疗与靶向/免疫治疗冲突吗? 

不冲突,但需注意顺序。例如,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可与放疗同步进行,而免疫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5. 放疗设备越贵越好吗? 

并非如此。直线加速器已能满足大部分需求,质子治疗虽更精准,但适应症有限,需严格评估。 

 

 结语:科学选择,为生命加码

放疗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预防复发的“智慧之选”。它以精准技术、个体化方案杀癌护体。面对放疗莫恐慌,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明晰风险与获益。乳腺癌治疗需“团队作战”,选放疗是为长远健康投资,绝非“多此一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