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胆囊结石——小石头,大隐患 - 数字报刊系统 护理部新举措,提升就医新体验 抓住黄金时期矫正儿童“地包天” 中西医联手,击退儿童焦虑情绪 胆囊结石——小石头,大隐患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胆囊结石——小石头,大隐患

作者: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 张文畅

在人体内,胆囊虽小,却肩负着储存和浓缩胆汁的重要使命。胆汁由肝脏分泌,对脂肪的消化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胆囊结石的出现却会给健康带来诸多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守护健康,深入了解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

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

胆囊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胆汁成分的改变、胆囊功能异常以及饮食因素。

首先,胆汁成分的改变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等成分保持平衡。然而,当胆固醇含量过多时,就会结晶并形成结石。肥胖人群由于肝脏过度合成胆固醇,导致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增加,从而更容易形成结石。

其次,胆囊功能异常也会促进结石的形成。当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时,胆汁在胆囊内的滞留时间会延长,杂质和结晶聚集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从而容易形成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通常胆囊收缩功能受损,因此更容易出现结石。

此外,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则会影响胆汁的代谢。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排出。如果摄入的膳食纤维不足,胆汁的滞留时间就会增加,结石形成的概率也会随之上升。

胆囊结石的症状表现

胆囊结石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在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结石的存在。然而,一旦结石引起问题,就会引发多种不适。

1.典型胆绞痛:右上腹或上腹突发持续性胀痛或绞痛,常在饱餐(尤其高脂饮食)后发作,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恶心、呕吐。

2.慢性消化不良:部分患者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厌油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认为“胃病”。

3.并发症表现:若结石引发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发热、寒战、右上腹压痛甚至反跳痛;若结石掉入胆总管,可能导致胆管炎(黄疸、高热)或胰腺炎(剧烈上腹痛、血淀粉酶升高)。

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

当出现胆囊结石症状时,及时就医并进行准确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它无创、无痛、方便快捷,通过高频声波的反射和回声形成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形态、大小以及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甚至可以发现微小的结石。

此外,CT检查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胆囊内部结构图像,尤其在处理复杂情况时表现出色,例如结石嵌顿、胆囊壁增厚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这些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会建议进行磁共振胆道造影(MRCP)检查。MRCP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整个胆道系统的全貌,包括胆囊、胆管以及胰管等。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或胆道狭窄等情况,MRCP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评估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因人施策,科学治疗

胆囊结石的治疗并非一刀切,而应根据患者有无症状、结石类型、胆囊功能及个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1.无症状结石:通常无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每1–2年超声检查)。若患者为糖尿病、计划器官移植或生活在偏远地区(就医困难),可考虑预防性手术。

2.有症状或并发症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金标准。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可下床,3–5天出院。保留胆囊的取石术因复发率高(5年内达30%–50%),已不推荐。

3.药物溶石:仅适用于少数符合条件者——结石直径<5mm、纯胆固醇性、胆囊功能正常。常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疗程长达6–24个月,且停药后易复发,临床应用有限。

4.体外冲击波碎石:目前已基本淘汰,因碎石后仍需药物排石,且易引发胆管梗阻。

胆囊结石的预防措施

预防胆囊结石至关重要,通过简单生活方式改变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首先,保持规律、健康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保证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水,稀释胆汁,防止浓稠结石形成。

其次,保持适当体重。肥胖是胆囊结石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节食减肥,以免肝脏大量合成胆固醇,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引发结石。适量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对预防结石有积极作用。

最后,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应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要避免长期处于过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胆囊功能,增加结石的发病风险。

总之,胆囊结石虽常见,却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了解其形成原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可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重视胆囊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结石危害降到最低。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