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1月1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西医联手,击退儿童焦虑情绪 - 数字报刊系统 护理部新举措,提升就医新体验 抓住黄金时期矫正儿童“地包天” 中西医联手,击退儿童焦虑情绪 胆囊结石——小石头,大隐患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西医联手,击退儿童焦虑情绪

作者: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梁媛媛

近年来,儿童焦虑情绪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部分儿童在面对上学、社交、考试或新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担忧和害怕,甚至出现心慌、出汗、肚子痛、失眠等症状。这些表现如果持续存在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就需要引起重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在应对儿童焦虑方面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认识儿童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在适度情况下有助于提高警觉性。但当焦虑程度超出正常范围,持续时间较长,并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功能时,就构成了焦虑问题。儿童焦虑可能表现为反复询问“妈妈你几点来接我”“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或者拒绝去学校、害怕独处、容易发脾气、夜间惊醒等。有些孩子还会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但经过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导致儿童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倾向、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学业压力以及社会交往经历等。父母过度保护、高要求或家庭关系紧张都可能增加孩子出现焦虑的风险。

西医如何干预儿童焦虑

现代医学通过专业量表和临床访谈评估儿童焦虑,了解症状、发作频率等对生活的影响后,可能采取以下干预:

一是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效果获广泛认可,它助孩子识别不合理思维、学习应对技巧,逐步面对恐惧。如针对怕上学的孩子,制定循序渐进计划,从在校门口停留逐渐延长至正常上课。

二是药物治疗,症状重、影响大时,精神科医生严格评估后或开具抗焦虑或抗抑郁类药物,并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通常与心理干预配合。

三是家庭支持与教育,家长理解支持很关键,要避免过度迁就孩子回避行为,提供稳定情感回应,建立规律作息,减少压力源。

中医如何看待和调理儿童焦虑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儿童焦虑主要涉及心、肝、脾三个脏腑。心主神明,负责精神意识;肝主疏泄,调节情绪;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当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情绪不稳、易惊、失眠、食欲改变等问题。中医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常见的证型包括:

1.心脾两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安、食欲差。

2.肝郁气滞:表现为情绪波动大、爱生气、胸闷、叹气频繁。

3.心肾不交: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盗汗、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不同情况,中医采用多种非药物和药物方法进行调理:

1.中药调理: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方剂。例如,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型,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郁结型。所有用药均应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和适宜性。

2.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常用穴位如内关、神门、三阴交、百会等,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针灸操作由专业医师完成,儿童可选择无创的揿针或按摩替代。

3.推拿与按摩:小儿推拿是一种温和的外治法,可通过捏脊、揉按头部和四肢穴位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家长经培训后可在家中进行日常保健操作。

4.饮食调养:中医注重“药食同源”。建议饮食清淡、规律,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可适当食用莲子、百合、小米、红枣等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和咖啡因饮品。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将西医的心理干预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相结合,可以发挥协同效应。西医侧重于症状识别和行为矫正,提供结构化的治疗方案;中医则注重体质调理和内在平衡,增强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两者互补,既能缓解急性症状,又能改善长期体质。

例如,针对一个因转学而产生焦虑的孩子,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调理脾胃、针灸改善睡眠,往往能更快恢复适应能力。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学习科学养育、有效沟通的知识,调整互动模式,也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家长可以做什么

家长应首先正确认识儿童焦虑,避免轻视或责备。发现孩子有异常情绪表现时,应及时沟通,耐心倾听,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保持家庭氛围和谐,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和兴趣班,有助于释放压力。

若观察到孩子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明显影响生活,建议尽早就医。可先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心理科就诊,必要时转介至精神卫生机构或中医专科。早期干预效果更好,大多数儿童经过规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

总之,儿童焦虑不是性格弱点,也不是故意“作闹”,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对待的心理健康问题。借助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双重力量,配合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孩子们完全有能力走出焦虑困扰,健康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