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突然抽搐,家长的世界都乱了
深夜,小宇妈妈被一阵急促的哭声惊醒。3岁的儿子小宇躺在床上,四肢僵硬、双眼上翻,嘴唇发紫,整个人像被“定住”了一样。她伸手想摇醒孩子,却被丈夫一把拦住:“别动!快打120!”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儿科医生都听过无数次。孩子发烧时突然抽搐,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是不是癫痫?会不会烧坏脑子?我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其实,热性惊厥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尤其在6个月到5岁的孩子中高发。它来得突然,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不会留下后遗症。可家长的慌乱和错误应对,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更大的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热性惊厥”那些事儿,帮家长避开最常见的坑。
孩子发烧为什么会抽搐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抽搐是因为“高烧烧坏了脑子”。其实,热性惊厥的“锅”,不能全让发烧背。
孩子的神经系统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苗,枝干还不够粗壮,遇到“大风”(比如高烧)时,容易“摇晃”甚至“折断”。当体温快速上升时,大脑神经元会突然“短路”,导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受控制地收缩,这就是热性惊厥。
它和癫痫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热性惊厥是“发烧引起的抽搐”,而癫痫是“没发烧也抽”。90%以上的热性惊厥是单纯型的(全身抽、时间短、只抽一次),孩子长大后几乎不会得癫痫。只有少数复杂型(抽得久、反复抽、只抽一边身体)的孩子,未来患癫痫的风险会稍微高一点,但也不用过度担心。
重点:热性惊厥本身不会“烧傻”孩子!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抽搐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这可能导致大脑缺氧。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家长不必自己吓自己。
孩子抽搐时,家长第一件事该做什么
孩子抽搐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必须马上止住!”于是,有人掐人中、有人撬牙齿、有人抱起孩子拼命摇晃……这些行为,不仅没用,还可能害了孩子!
正确做法其实很简单:
别慌,先观察
抽搐通常会在1-2分钟内自行停止。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热性惊厥,大多数没事。”
让孩子躺平,头偏向一侧
把孩子放在柔软的平面上(比如床或沙发),侧过身子,防止呕吐物或口水呛到气管。如果孩子穿着厚衣服,赶紧解开领口和腰带,保持呼吸通畅。
别碰孩子,别塞东西进嘴
抽搐时孩子的肌肉会强烈收缩,强行按压或撬牙齿可能导致骨折、牙齿脱落或窒息。记住:热性惊厥不会咬断舌头,不需要往嘴里塞手指、筷子或毛巾!
记时间,等抽搐停止后降温
用手机或手表记下抽搐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如果超过5分钟还没停,立刻打120!抽搐停止后,用温水擦孩子的脖子、腋窝和大腿根,帮助降温(别用酒精或冰水,会刺激皮肤)。
这4个“坑”,90%的家长都踩过
坑1:“掐人中能醒过来”
掐人中不仅不能止抽,还可能压伤孩子的皮肤,甚至影响呼吸。
坑2:“发烧必须马上吃退烧药”
退烧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缓解发烧的不适,不能预防或终止惊厥。如果孩子抽搐时体温还没超过38.5℃,甚至不需要急着吃药。
坑3:“抽过一次,以后肯定还会抽”
虽然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未来再次发作的概率比其他孩子高一点,但大多数只会抽1-2次。家长不必过度焦虑,更不用每天给孩子量体温、提心吊胆。
坑4:“必须做脑电图、头颅CT”
如果是第一次单纯型惊厥,孩子精神好、没有其他症状(比如呕吐、嗜睡),通常不需要做检查。只有复杂型或反复发作的孩子,才需要进一步评估。
预防热性惊厥,家长能做什么
虽然热性惊厥无法完全预防,但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多晒太阳、适当运动,让孩子少生病。
发烧时别捂太厚:很多家长怕孩子“着凉”,发烧时还裹着棉被。其实,孩子需要通过散热来降温,穿得太厚反而会让体温更高。
学会观察“危险信号”:如果孩子抽搐时只抽一边身体、抽搐后昏迷不醒、或者24小时内反复抽,必须立刻送医!
结语
热性惊厥是孩子成长的“小插曲”,虽来势突然,但大多能平安度过。家长恐慌与错误应对才是“隐形杀手”,切记不慌、不堵、不折腾。孩子抽搐时,冷静陪伴与正确处理胜过药物。快转发给身边家长,多一份知晓,少一份因错误应对带来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