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完喷嚏,裤子就湿了一小块,只能偷偷去厕所换;抱孙子上楼梯,稍微用力就漏尿,出门必须揣着护垫;跳广场舞时动作幅度大一点,漏尿的尴尬便准时降临……”倘若你也有过类似经历,是否总觉得“上了年纪都这样”“忍忍就过去了”?
其实,这绝非“正常现象”,更不是“个人隐私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盆底肌可能出问题了,医学上称之为“盆底功能障碍”。这一问题不分男女,且越早干预,解决难度越低。今天就为大家补上这堂盆底健康课,讲讲遇到漏尿该怎么办。
盆底肌:身体里的“吊床”
盆底肌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讲,它是骨盆底部的一群肌肉,如同一张富有弹性的“吊床”,将膀胱、子宫(女性)、直肠等内脏稳稳兜住。我们日常控制排尿、排便,依靠的就是这张“吊床”的支撑力;走路、咳嗽时内脏不往下掉,也全靠它的作用。一旦这张“吊床”变松、弹性下降,兜不住内脏,漏尿、排便困难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吊床”变松的三大诱因
好好的“吊床”为何会变松?主要有三个常见原因,大家可以对照自身情况看看:
1.女性专属因素:怀孕时,胎儿不断生长,持续压迫盆底肌;顺产过程中,肌肉还可能被拉伸甚至撕裂,这是女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2.年龄共性因素:无论男女,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弹性下降、变得松弛。50岁以上人群,漏尿的概率显著增加。
3.不良习惯“添乱”:长期便秘者,每次用力排便都会拉扯盆底肌;体重超标者,多余体重持续压迫“吊床”;经常抱重物、长期咳嗽者,腹压一直较高,也会慢慢把盆底肌“压松”。
此外,盆底功能障碍不只有“漏尿”这一种表现。若发现自己排尿频繁、排便费力,或者感觉阴道(女性)、肛门有下坠感,走路、站立时更明显,这些都可能是盆底肌出问题的信号,切不可因觉得“不严重”而忽视。
出现症状,三步应对
第一步:自我评估,别害羞
先记录一天排尿次数,若超过8次,或夜里起夜2次以上,就要提高警惕;再留意漏尿场景,是打喷嚏、咳嗽时漏,还是走路、抱东西时漏,甚至没做动作也漏?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后续看医生时能更清晰地描述病情。
第二步: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对治疗
医生会依据病情轻重制定不同治疗方案:
1. 轻度症状:
在家练习“凯格尔运动”即可,具体做法是:像平时“忍住不排尿”那样收缩盆底肌,感觉肌肉往肚子里收,保持3~5秒,然后放松3~5秒,算一次。每次做10-15组,每天做2~3次。若找不到正确发力感,可先在排尿时尝试“中断排尿”或让医生指导。
2.中度症状:
单靠自己练习可能不够,建议去医院做专业康复治疗。常见有两种:一是盆底肌电刺激,用温和电流帮助松弛肌肉“唤醒”,恢复收缩力;二是生物反馈,屏幕上会显示肌肉收缩情况,医生能帮你调整发力方式,教你正确收缩盆底肌。一般每周做2~3次,1~2个疗程(一个疗程10~15次)后,漏尿、下坠感等症状会明显改善。
3.重度症状:
若漏尿严重到出门必须带纸尿裤,或康复治疗无效,甚至有子宫脱垂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现在这类手术多为微创手术,如“尿道中段悬吊术”“阴道紧缩阻隔术”,伤口小、恢复快,多数人术后1-2周就能正常生活。
第三步:日常预防,男女皆需
“防大于治”,提前护好盆底肌能避免很多麻烦:
1.控制体重:别让体重超标,多余体重会持续压迫盆底肌,时间长了必然变松。
2.改善习惯: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别憋尿(憋尿会撑大膀胱,削弱盆底肌力量);多吃蔬菜、粗粮,预防便秘,避免用力排便扯拽肌肉。
3.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就起来走5分钟,让盆底肌“放松一下”,长期久坐会使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逐渐失去弹性。
避开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漏尿是老了的正常现象,不用治”
年龄增长虽会增加风险,但漏尿并非“正常现象”,越忍问题越严重,甚至会导致膀胱功能受损,治疗难度更大。
误区二:“手术会有后遗症,宁可不治也不做手术”
现在盆底手术技术成熟,微创手术后遗症概率很低;若已到重度阶段,不手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会综合评估,只有利大于弊时才会推荐手术。
无论你是20多岁,还是60多岁,无论男女,若有盆底相关问题,别自己硬扛。去医院找医生咨询,专业指导能帮你少走弯路,早日摆脱漏尿尴尬,重归轻松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