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尿酸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关节疼、痛风发作。确实,尿酸升高常与痛风挂钩,但鲜为人知的是,长期高尿酸对肾脏的损害同样不容忽视。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引发一种名为“痛风性肾病”的慢性疾病,长期的高尿酸血症还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水肿等,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肾衰竭,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尿酸高绝非小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尿酸从哪来?为何会升高?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嘌呤广泛存在于细胞和多种食物中,比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正常情况下,尿酸在肝脏生成后,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维持着动态平衡。
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升高,医学上称为“高尿酸血症”。男性血尿酸超过420 μmol/L,女性超过360 μmol/L,即可诊断为此症。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痛风性肾病:沉默的“肾脏杀手”
痛风型肾病,即高尿酸血症肾病,是因长期血尿酸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造成肾脏结构与功能损伤的疾病。它进展缓慢、隐蔽性强,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其主要危害有三:
其一,慢性尿酸盐肾病。持续高尿酸使尿酸盐微小结晶沉积肾间质和肾小管,引发慢性炎症与纤维化,致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早期患者夜尿增多、口干口渴,之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下肢水肿等,不及时干预会走向慢性肾功能不全。
其二,急性尿酸性肾病。多见于短时间内大量细胞破坏时,如某些肿瘤化疗期间,大量核酸分解产生过量尿酸,堵塞肾小管管腔,引起急性少尿甚至无尿,肾功能急剧恶化,属急症。
其三,尿酸性肾结石。尿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会析出结晶聚集成石,约10%~25%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合并此症。结石呈黄或红褐色、质地软,X光不显影,需B超或CT发现,患者会有腰痛、血尿,甚至诱发肾积水和感染。
谁是高危人群?
以下几类人更容易遭遇高尿酸及痛风性肾病的威胁:
1.饮食不节者: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红肉)、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或饮用含糖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的人群。
2.肥胖者:体重超标会增加尿酸生成并减少其排泄。
3.有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在高尿酸血症中占有一定比例。
4.患有慢性病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病患者常伴有尿酸代谢异常。
5.药物影响者:长期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阿司匹林、环孢素等药物可能影响尿酸排泄。
如何早期发现?
由于痛风性肾病早期症状隐匿,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尿酸水平。对于已确诊高尿酸血症者,除监测尿酸外,还应关注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进行尿常规检查(观察是否有蛋白尿、血尿)和肾脏B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夜尿增多、轻度腰酸、泡沫尿或水肿,应及时就医排查肾脏问题。
防治关键:控尿酸,护肾脏
预防和治疗痛风性肾病,核心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保护肾功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需通过控制尿酸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综合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
调整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动物内脏、浓肉汤、贝类海鲜;限制红肉,适量摄入禽肉和低脂奶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降尿酸。
多喝水: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保持尿量充足,有助于稀释尿液、促进尿酸排泄。柠檬水、白开水、淡茶水是优选。
戒酒限糖:严格戒酒,尤其啤酒和烈酒;避免含果葡糖浆的饮料和甜点。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减轻体重,但避免剧烈运动或快速减肥,以免诱发尿酸波动。
适度运动:选择游泳、快走、骑车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关节损伤。
2.药物治疗需规范:
对于血尿酸显著升高(如>540 μmol/L)或已出现痛风、肾结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尿酸水平,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总之,高尿酸不仅是痛风的“导火索”,更是潜伏在肾脏旁的“隐形刺客”。痛风性肾病的发展缓慢却后果严重,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延缓肾功能恶化,但需终身管理尿酸水平及肾脏健康。公众应摒弃“尿酸高只是小毛病”的错误观念,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疗管理,有效控制尿酸水平,守护肾脏健康。记住,每一次对饮食的克制、对健康的关注,都是在为肾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