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5个月后,不少孕妈站久了头晕、眼前发黑,傍晚脚踝水肿,鞋子都穿不下。很多人觉得这是“孕期正常反应”,忍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频繁头晕、水肿加重,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信号。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期常见高危并发症,一般在怀孕20周后出现,血压≥140/90mmHg,很多孕妈还会伴随蛋白尿、水肿,部分人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对孕妈而言,可能引发子痫、脑出血、肾衰竭,严重时需提前终止妊娠;对胎儿来说,胎盘供血受到影响,易导致生长受限、早产,甚至宫内缺氧、死亡。所以,孕期别忽视头晕、水肿,早关注、早预防,才能避免危险。
明确高危人群:重点预防对象
以下人群比普通孕妈更易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需重点预防:
有高血压家族史,如妈妈、姐妹怀孕时患过或自己孕前有慢性高血压者;
孕前超重(BMI≥28)或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基础病,代谢异常者:
第一次怀孕、年龄小于18或大于35岁、怀多胞胎、孕期长期紧张焦虑者;既往怀孕得过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或有肾脏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再次怀孕者。
关键在于预防:5点降低风险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从饮食、体重、作息、运动、监测五方面入手:
(一)饮食调整:控盐补营养
饮食核心是“控盐+补对营养”。
1.严格控盐: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的量。少吃咸菜、腌肉、腊肉等高盐食物,做饭少放酱油、味精,可用葱、姜、蒜、醋、柠檬汁调味。
2.补对营养:多吃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食物增强血管弹性,确保每天摄入1000-1200毫克钙。每日保证新鲜蔬果摄入,防便秘升压;
3.少甜少油:少吃蛋糕、奶茶、巧克力等高糖食物,避免血糖波动影响血压;少吃油炸食品和肥肉,防止体重增长过快间接升高血压。
(二)体重管理:控制增长速度
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增加血压升高风险,要按孕前体重控制增长。
1.孕前体重正常(BMI18.5-24),整个孕期总增重控制在11.5~16公斤,每周增重0.3~0.5公斤;孕前超重(BMI24-28),总增重控制在7~11.5公斤,每周增重0.2~0.3公斤;孕前肥胖者,总增重需更少,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控制。
2.避免盲目“大补”,如每天喝多碗鸡汤、吃大量补品。宜“少食多餐”保证营养,每天吃5-6餐,正餐七八分饱,加餐选水果、酸奶。
(三)规律作息+情绪调节
孕期作息和情绪对血压影响大,要保持稳定。
1.保证睡眠:每天睡7~8小时,避免熬夜。睡觉尽量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血管压迫,改善胎盘供血,稳定血压。
2.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紧张、焦虑、生气,这些情绪会使血压突然升高。可多和家人聊天,分享孕期感受,保持心情愉悦。
(四)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孕期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控制体重和血压,但要选对方式和强度。
1.适合孕妈的运动是温和型的,如每天饭后1小时散步20~30分钟,也可做孕期瑜伽增强身体柔韧性。
2.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爬山、搬重物,防止血压突然升高导致流产或早产;忌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拉伸腿部。
3.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心慌、腹痛、阴道出血,立即停止,休息,必要时就医。
(五)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监测血压是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键,及时发现异常。
1.在家监测:从怀孕20周开始,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早上起床后空腹、安静坐着测,晚上睡前测,记录血压数值。
2.按时产检:按医生要求规律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情况。
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孕期出现以下症状,别拖延,立即就医,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子痫前期的信号:
血压异常:血压持续≥140/90mmHg,或头晕、头痛频繁,尤其是前额、太阳穴疼,休息后不缓解。
水肿加重:水肿从脚踝蔓延到小腿、大腿,甚至面部、双手,按压水肿部位后,凹陷久不回弹。
其他危险信号:看东西模糊、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胎动减少,这些可能危及孕妈和胎儿生命,必须立即就医。
孕期头晕水肿别轻视,也别盲目忍受。记住“控盐补营养、控制体重、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勤监测”这几个要点,做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就能让自己安全、宝宝健康,顺利度过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