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早搏频发,护理细节别忽视 - 数字报刊系统 早搏频发,护理细节别忽视 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要点 尿酸高别大意,警惕痛风性肾病 儿科临床带教常见疾病教学要点分享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搏频发,护理细节别忽视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梁明

清晨的咖啡香、深夜的加班灯光、突如其来的紧张情绪……这些日常场景中,许多人可能都经历过心脏“咯噔”一下的异样感——这或许是早搏在发出信号。早搏,医学上称为“期前收缩”,是心脏提前发出的异常电信号导致的节律紊乱。它可能像偶尔的“小插曲”,也可能频繁到影响生活质量。对频发早搏患者而言,科学的居家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掌握这些细节,能让心脏回归平稳节奏。

认识早搏:心脏的“抢跑”与“错拍”

心脏如同精密的交响乐团,窦房结是指挥家,规律地发出电信号,驱动心肌有序收缩。早搏发生时,心房、心室或交界区的“临时指挥官”突然抢拍,导致心跳提前,随后出现短暂停顿,形成“漏跳感”。这种异常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伴随心悸、胸闷,甚至头晕。  

为何会“抢跑”?  

生理性诱因:一杯浓茶、一场熬夜、一次情绪爆发,都可能刺激心脏“临时变奏”。  

病理性因素:冠心病、心肌炎、甲亢等疾病,会破坏心脏的“电路系统”,增加早搏风险。  

特殊人群预警: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压患者心脏负荷过重、甲亢患者代谢亢进,均需警惕早搏加重。  

值得注意的是,偶发早搏多与生活方式相关,而频发早搏(如每小时超过30次)往往提示潜在健康问题,需及时排查病因。

护理核心: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 日常监测:做自己的“心脏侦探”  

触脉自查:静坐5分钟后,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手腕桡动脉,感受脉搏是否规律。若出现“强-弱-停”的节奏,可能是早搏信号。  

症状日记:记录早搏发生的时间、频率及伴随情况(如是否在饮用咖啡后、情绪激动时出现)。这份“心脏档案”能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2. 生活方式:给心脏“减负”  

(1)饮食“三限两补”:  

    限盐(每日不超过5克)、限咖啡因(避免浓茶、能量饮料)、限酒精;  

    补钾(香蕉、菠菜)、补镁(坚果、全谷物),维持电解质平衡。  

(2)运动“安全区”: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突然用力或憋气动作(如举重、引体向上)。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的范围内,给心脏留出“缓冲空间”。  

(3)睡眠修复术: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蓝光,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帮助快速入睡。若存在打鼾、晨起头晕,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 心理调节:打破“焦虑-早搏”循环  

早搏患者常陷入“越关注越严重”的怪圈。当心悸来袭时,可尝试“着陆技术”:  

触摸身边的物体,感受其质地、温度;  

说出5个能看到的物品、4种能触摸到的感觉、3种能听到的声音……  

通过感官聚焦,将注意力从心脏转移到当下环境,缓解紧张情绪。  

4. 用药依从性:不随意“刹车”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需按医嘱规律服用。若漏服,短效药物可立即补服(若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跳过),长效药物按原计划服用,切勿加倍。擅自停药可能导致早搏反弹,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危险信号识别:何时必须就医?

大多数早搏可通过护理控制,但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早搏“连环炸”:24小时内频繁发作,甚至出现连续早搏(成对或成串);  

伴随严重症状:头晕、眼前发黑、胸痛持续不缓解;  

药物调整后无改善:规范用药1-2周后,早搏仍影响日常生活。  

这些信号可能提示早搏引发了更危险的心律失常,或存在未被发现的器质性心脏病。

预防性建议:给心脏“筑防线”

季节防护:冬季注意颈部保暖(寒潮会刺激交感神经),夏季及时补水(脱水会加重心脏负担);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电图,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检查一次;  

远离“隐形杀手”: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避免滥用保健品(某些成分可能诱发早搏)。  

结语:与心脏的“和解”之旅

早搏管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智慧并重的“持久战”。通过规律监测捕捉异常信号、调整生活方式给心脏减负、保持平和心态打破焦虑循环,多数患者都能将症状驯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要记住:早搏不是心脏的“罢工抗议”,而是它发出的温柔提醒——该好好照顾这个日夜不息的“生命引擎”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