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手家长而言,新生儿的每一处护理都需格外用心,而肚脐这一特殊部位常被忽视,却隐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剪断会留下创面,这一创面成为细菌容易入侵的“薄弱环节”,若护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新生儿脐炎。脐炎虽在新生儿群体中较为常见,但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家长必须重视新生儿肚脐护理,警惕发炎情况的出现。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就是新生儿肚脐部位因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新生儿的皮肤娇嫩,肚脐处的创面尚未完全愈合,抵抗力较弱,一旦有细菌侵入,就容易引发炎症反应。引发新生儿脐炎的常见原因有多种,家长在日常护理中需特别注意。比如,在脐带未脱落时,若给宝宝洗澡后没有及时将肚脐部位的水分擦干,潮湿的环境会为细菌滋生提供有利条件;护理肚脐时使用了不干净的毛巾或棉签,会直接将细菌带到创面;还有,宝宝的纸尿裤如果尺寸不合适或者穿戴不当,反复摩擦肚脐创面,也可能破坏皮肤屏障,让细菌有机可乘。
识别新生儿脐炎的信号
家长学会识别脐炎信号,是及时处理问题的关键。脐轻度脐炎多为早期阶段,症状相对容易察觉。此时,宝宝肚脐周围的皮肤会出现轻微发红、肿胀的情况,当家长触碰肚脐周围时,宝宝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哭闹;同时,肚脐窝可能会有少量淡黄色或白色分泌物,一般没有明显的臭味。
若轻度脐炎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重度脐炎,此时情况更为紧急,需要立即就医。重度脐炎时,宝宝肚脐周围的红肿范围会扩大,可能超出肚脐周围2-3厘米,甚至蔓延到腹部其他皮肤;肚脐窝的分泌物会明显增多,呈脓性,还会伴有明显的臭味;除此之外,宝宝还可能出现体温异常,要么发烧,要么体温低于36℃,同时吃奶量会减少,精神状态变差,显得萎靡不振,要么嗜睡,要么哭闹不止,这些症状都表明宝宝的病情较为严重,家长绝不能拖延。
正确应对新生儿脐炎
当发现宝宝出现脐炎症状时,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如果是轻度脐炎,家长可以先进行家庭护理。先要准备好医用棉签和75%浓度的酒精,注意酒精浓度不能随意更换,避免影响消毒效果。护理前,家长一定要彻底清洗双手,然后用棉签蘸取适量75%酒精,从宝宝肚脐窝中心开始,向外呈螺旋式擦拭,这样能有效避免将外部细菌带入肚脐深处,每天进行2-3次即可,擦拭后要确保肚脐部位保持干燥。在护理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用力擦拭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不要在肚脐部位使用爽身粉、润肤露等产品,这些产品可能会堵塞毛孔,加重炎症;同时,要将宝宝纸尿裤的边缘往下折,避免纸尿裤反复摩擦肚脐创面。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经过1-2天的家庭护理后,宝宝肚脐的红肿、分泌物情况没有改善,甚至反而加重;或者宝宝出现了重度脐炎的任何一种症状;即便家长不确定宝宝的具体情况,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带宝宝到新生儿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宝宝就医后,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宝宝的病情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必要时还会使用抗生素。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为宝宝进行护理、喂药,并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变化等,及时向医生反馈宝宝的恢复情况。
预防新生儿脐炎
家长只要在日常护理中做好以下几点,就能从源头避免肚脐“发炎”。在宝宝脐带脱落前,这是预防脐炎的关键时期。要始终保持宝宝肚脐部位的干燥,每次给宝宝洗澡后,应立即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吸干肚脐处的水分,然后再用75% 酒精进行消毒;要避免肚脐受到污染,给宝宝换纸尿裤时,要及时清理宝宝的大小便,防止尿液、粪便接触到肚脐部位;如果肚脐出现少量分泌物,这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要随意用手去挤压,以免引发感染。
当宝宝脐带脱落后,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继续观察1-2周,确认肚脐创面完全愈合。在创面未完全愈合前,护理方式仍需按照脐带脱落前的标准进行;待创面完全愈合后,宝宝就可以正常洗澡了,但洗澡后仍要及时擦干肚脐部位,保持清洁,防止细菌滋生。
结论
新生儿脐炎并非难以应对的疾病,它可防可治,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做到早识别、早处理,不忽视任何细微的异常症状。家长在日常护理中,只要多一份细心和耐心,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共同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