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3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空腹检查背后的原因 - 数字报刊系统 日常如何防龋齿? “低头族”如何判断颈椎风险? 空腹检查背后的原因 宫腔粘连了怎么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空腹检查背后的原因

作者: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云

去医院就诊时,很多人都会遇到医生安排空腹检查的情况,比如抽血查血糖、做腹部 B 超等。不少人心里会有疑问:为什么非要空腹?饿久了会不会不舒服?不空腹检查行不行?为了让大家清楚空腹检查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准备方法,避免因准备不当影响检查结果,下面就详细聊聊空腹检查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要空腹检查?

在医院的常规诊疗中,空腹检查十分常见,像抽血检测血糖、血脂,进行腹部 B 超、胃镜、肠镜等检查时,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空腹。这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比如 “空腹到底要饿多久才算达标?”“只是吃了一点东西,应该不会影响检查吧?”“空腹检查是不是只是为了方便医生操作?” 其实,这些疑问的背后,都和空腹检查的医学原理以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检查过程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配合检查。

空腹检查的医学逻辑

空腹检查有严谨的医学逻辑,主要体现在避免食物干扰检测结果和保障检查安全与效果两方面。

从避免食物干扰检测结果来看,食物进入人体会引发生理变化,影响数据准确性。如检查血糖时,进食后身体分解碳水化合物会使血糖升高,此时的血糖值无法反映正常状态,干扰医生判断;进行腹部 B 超检查时,食物消化产生的气体和胃内残渣会遮挡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影响医生对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能遗漏病变信号。

在保障检查安全与效果上,空腹同样重要。以胃镜检查为例,胃内有食物残留时,检查中食物可能反流至食管甚至气管,引发呛咳、误吸,严重时导致肺部感染;代谢类检查需在身体基础状态下进行,空腹能排除食物消化吸收对代谢水平的影响,让结果更贴合身体真实代谢情况,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空腹检查如何准备

正确准备是空腹检查顺利进行、结果准确的关键,需明确空腹时长、区分检查前 “能做” 与 “不能做”,并注意检查当天事项。

空腹时长方面,常规空腹检查需在检查前 8-12 小时禁食、2 小时禁水。例如第二天早上 8 点检查,前一天晚上 8 点后需停止进食,第二天早上 6 点后停止饮水。胃肠镜等特殊检查对空腹要求更严,禁食禁水时间更长,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缩短。

检查前 “不能做” 的事包括:前一天晚上避免高油、高糖、高蛋白食物,这类食物消化慢易残留,影响结果;不饮酒,酒精会干扰代谢且可能与检查药物反应;不熬夜,熬夜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影响检查数据。“能做” 的事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药,不可擅自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少量温水送服,兼顾病情稳定与检查影响最小化。

检查当天需注意:穿宽松易穿脱衣物,方便腹部 B 超、胸片等检查时快速更换;提前规划出行,预留挂号、排队时间,避免迟到或匆忙;等待时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采取补充糖水等应对措施,避免意外。

这些 “空腹认知”误区 要纠正

空腹检查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不纠正可能影响效果或带来安全隐患,常见有三个误区。

1.“空腹越久越好”。部分人刻意延长空腹时间,甚至饿一天,认为能让结果更准。实则过度饥饿会使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反而引发血糖升高,还可能造成代谢紊乱,影响其他指标准确性,达到规定空腹时长即可。

2.“喝口水没关系”。很多人觉得少量饮水无影响,但部分检查中,饮水可能干扰结果。如腹部 B 超检查,饮水会使胃充盈,挤压周围器官,影响观察;抽血检查时,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改变血脂、电解质等指标浓度。因此需严格按要求禁水,若口渴可咨询医护人员是否允许少量饮用。

3.“所有检查都要空腹”。不少人误以为去医院检查就需空腹,导致不必要的饥饿。实际上,血常规检查检测血液细胞成分,食物影响极小;心电图记录心脏电活动,胸片观察胸部器官形态,均无需空腹。检查前需明确检查类型,确认是否需要空腹,避免盲目禁食。

结语

空腹检查是保障结果准确、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医学诊疗必要要求,非 “折腾人”。面对检查需掌握正确准备方法,纠正错误认知,积极配合医生。若有疑问,提前咨询医生或导诊台,检查后及时进食,老人、儿童、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饮食恢复,让检查更好服务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