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刷到手机发烫;上班盯电脑敲键盘,下班蜷在沙发看剧,颈肩酸得像绑了石头;周末抱孩子低头哄一路,回家脖子疼得无法转头……这些场景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很多人觉得“脖子酸是小事,活动两下就好”,却没意识到,反复出现的酸胀、僵硬,可能是颈椎病发来的“预警信号”。如今,颈椎病早已不是“老年病”,越来越多20多岁的年轻人因长期低头,早早加入“颈椎病人群”。今天就用通俗易懂的话,说说低头族该怎么判断颈椎风险,又该如何护好脖子。
低头为何伤颈椎?
颈椎由7节“小圆环”堆叠而成,节间“软垫”(椎间盘)缓冲压力,周围有肌肉韧带保护,还藏着神经血管,既要撑十几斤的脑袋,又要传递大脑信号,是身体的“颈部支架+信号中转站”。
可长期低头会让它不堪重负:直立时颈椎承压5-6斤,低头30度压力翻倍,低头60度直接飙至5倍,相当于头顶2个大西瓜!就像弹簧总被重压会失弹,颈椎长期受压会变形,自然弯曲变直甚至反弓,“软垫”被挤磨损、突出,压迫神经血管,先引发脖子酸,不重视还会发展成手麻、头晕,甚至影响走路。
自查颈椎的“颈”报信号
自己也能初步判断颈椎风险,记住这4个“预警信号”,出现2个以上就要警惕:
1.酸僵:早上起床脖子像“冻住”,需慢慢挪动5分钟以上才缓解,久坐后脖子硬得像木板,揉半天才能放松,说明颈肩肌肉已长期紧绷劳损。
2.疼痛:颈肩酸胀发展为持续疼,甚至“串”到肩臂,抬臂拿东西、梳头发时酸麻无力,低头系鞋带困难,或咳嗽打喷嚏时脖子突然刺痛,可能是颈椎间盘压迫神经。
3.异常感:低头后猛抬头时头晕、眼前发黑,手指尖发麻,握笔、拿手机时“没知觉”,严重时记忆力下降、耳朵嗡嗡响,可能是颈椎压迫血管影响脑部供血。
4.活动受限:转头看身后需整个身体动,抬头看天花板时脖子疼,转动脖子有“咔嗒”响,说明颈椎活动范围变小、关节或有问题。
医院检查流程简单不复杂
很多人怕查颈椎,嫌流程复杂疼痛,实则不然。先是医生问诊与触诊,了解脖子疼痛等情况并判断压痛点;接着做动作检查,轻柔查看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若需明确情况,会建议做X光片、CT或MRI等进一步检查,无痛苦且几分钟可完成。
护颈的5个实用方法
护颈无需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将这5个方法融入日常,就能帮颈椎“减负”:
1.控制低头时长
看手机、电脑等每30分钟,停下做“抬头松颈”动作:慢慢抬头看天花板5秒,左右转头各3次(动作慢,别猛甩),用手掌轻揉颈肩1分钟。长期低头使颈肩肌肉紧绷,定时放松可避免劳损。
2.调整低头姿势
看手机时,将手机举到视线下方15度左右,可用另一只手托或放支架上;用电脑时,抬高屏幕使其顶端与视线平齐(屏幕矮可垫书),腰后垫靠垫挺直后背,减少颈椎压力。
3.每天做护颈操
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每次5分钟:①靠墙收下颌:后背贴墙,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下垂,慢慢收下巴至胸口,保持5秒后抬头,重复10次,恢复颈椎自然曲线。②肩颈绕环:双手自然下垂,肩膀向上提后顺时针、逆时针各绕5圈,放松肩颈肌肉。③抬头望手:双手举过头顶掌心相对,抬头看手背并向后伸展,保持5秒后低头,重复8次,拉伸颈肩肌肉。
4.选对枕头和衣物
枕头高度8-12厘米(身高160厘米左右选8-10厘米,170厘米以上选10-12厘米),仰卧顶住颈椎曲线、侧卧颈椎与躯干水平为合适。颈椎怕受凉,冬天围围巾,夏天避免空调直吹。
5.避开伤颈坏习惯
别躺着看手机,尤其是侧躺;别单肩背重物;别突然猛转头,避免拉伤颈椎肌肉或导致关节错位。
不同人群护颈重点
学生党(12-18岁):写作业不趴桌,保持后背挺直;课间抬头看远处;选双肩背包并调整肩带长度。
上班族(18-50岁):开会抬着头记笔记或用平板打字;午休用U型枕靠在椅背上睡;下班不窝沙发,坐直或站着活动。
中老年(50岁以上):捡东西先蹲下;多做“抬头望云”动作;多吃含钙食物(牛奶、豆腐、鸡蛋)增强骨骼强度。
颈椎病非一日形成,护颈需长期坚持。别等脖子疼得无法动弹才重视,也别因年轻而忽视。从今天起,举高手机、定时抬头、做护颈操,这些小事能帮你护好颈椎,远离“颈”报,轻松抬头看世界,享受生活。

